udn 陽光行動 飲食革命 美味的代價
豬是好奇寶寶,喜歡探索,當環境太擁擠會打架,動福飼養設置鐵鏈分散牠們注意力。記者鐘聖雄/攝影

豬是好奇寶寶,喜歡探索,當環境太擁擠會打架,動福飼養設置鐵鏈分散牠們注意力。記者鐘聖雄/攝影

「豬舍轉型兩大關鍵」改革豬價 看顏值更要看肉質

全台有七千多間養豬場,據保守估計,轉型為動物福利飼養的可能不超過5間。為什麼這麼少?原因有二:一和台灣養豬場規模小,難以投入資金有關;二是販售方式,不論肉質好壞,只看豬的外觀訂價,也就缺乏誘因。

第一個關鍵,台灣多數養豬場規模小,平均面積不到0.5公頃,動物福利轉型要改建豬舍,飼養密度會變低,需要有土地和資金當後盾,支撐這段沒有收入的空窗期,否則豬農很難踏出第一步。

正在改建豬舍的三久畜牧場負責人洪崇拼,本業是經營建材公司,台北捷運8成防水閘門都出自他手。他說,若沒有這些穩定獲利,能買下原豬舍附近的土地及增購設備,否則很難轉型。一句話:要轉型,就要「本錢夠厚」。

反倒國內養豬大廠,如卜蜂、大成,較有資本帶動旗下豬農轉型。大企業不妨多思考如何改善飼養方式,對豬友善,為牠的生活負責。

國營企業台糖則規劃2年內改建旗下6座養豬場,轉型為友善飼養。台糖畜殖事業部副執行長溫元文說,對台糖來說土地取得不難,重點是要不要做及改變管理模式的問題,在政府有意推廣友善飼養的趨勢下,希望未來轉型能為產業帶起示範效果。

投入轉型,就必須讓優質豬肉賣到好價錢,讓投入得以回本,這是第二個關鍵。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目前台灣豬隻販售仍以「秤斤論兩」的活體拍賣為主,肉商直觀憑著豬隻的「體態」決定價格,而非「肉質」。養得好不如養得美,活體拍賣導致豬農缺乏提升飼養環境的誘因,更不用說轉型為動物福利模式,因為增加的成本和技術,不見得能反映在價格上。

相較之下,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採科學化的「屠體評級」制度,豬隻經屠宰後,會由專業人員或科學儀器評定肉品等級,才決定價格。

動社認為,推動屠體評級才有辦法鼓勵豬農養好豬,同時因為豬隻先被屠宰,運到拍賣場時得用冷藏或冷凍方式運輸,也可免去活豬站在無遮蔽的卡車上,一路從豬舍運到拍賣場,豬可能中暑、嘔吐、骨折等,曾有豬還在高速公路上跳車。「國道掉豬」的畫面,正訴說著改革的必要。

借鏡丹麥 產業要主動出擊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主任羅玲玲指出,動物福利養豬大國丹麥的轉型之路值得台灣借鏡,丹麥從早期8000場養豬場降至4000場,場數降低,競爭力反而提升,關鍵就在豬農、屠宰場、加工業者、育種公司攜手合作,各司其職。

丹麥豬農有強大的農民協會組織,既團結又有企圖心。羅玲玲強調,面對歐盟提出的動福規範,農協會主動撥經費給丹麥的農業與食品委員會(DAFC),要求委託專家進行研究,共同面對轉型問題;當政府訂定的制度過嚴或不合市場要求時,協會也會出來做緩衝,直到找出適合的方法,才會輔導產業進行。

「推動動物福利須回到源頭思考,台灣的養豬業想成為什麼樣態。」羅玲玲表示,農委會邀集專家學者籌組的動物福利研究團隊,目前僅著重在教育推廣工作,但農民轉型會碰到許多問題,如:歐洲研究鼓勵豬農在畜舍放麥稈,滿足豬的探索行為,但這材料台灣難取得,且有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如何找出在地化方針,需更多研究協助。

農委會畜牧處家畜生產科科長江文全表示,養豬業轉型友善飼養方是未來方向,目前農委會正密切和丹麥合作,每年派青農到丹麥見習;今年教育部也和丹麥學校簽訂備忘錄,從教育系統扎根,鼓勵科班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認識動物福利的管理模式。

江文全強調,動物福利能為農民創造更多價值,但產業轉型需要時間,現階段沒有任何期程規劃,或仿照歐盟模式制訂狹欄落日條款;在研究上,相較動物福利,養豬業面臨的空氣汙染、水汙染,及生產效率低落等問題,反而更需優先投入研究來改善。

看更多報導:

農場動物的眼淚 餐桌美味背後的飼養悲歌
明日餐桌 好食市集
【圖文故事】囚禁牢籠的母豬:鐵欄圈出的世界 牠們連翻身都無法
【圖文故事】消瘦見骨的乳牛:天氣好熱吃不下 牠們還被壓榨產乳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