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願景選讀
取自Pixabay

取自Pixabay

真相的商人:紐時會記錄讀者對報導的情緒反應,打包賣給廣告主?

《丹佛郵報》的查克‧普朗克特(Chuck Plunkett)在他的告別社論中寫了一段話:「愈來愈多人想要遁入不同的同溫層新聞管道,最後會選哪一個,就看你怕的鬼魅是川普治國還是政治正確菁英主義。在地報社比較像是廣告專刊,填滿了出自其他來源的內容,至於『真正的新聞記者』,如今在認知中成為只有全國性新聞品牌才養得起的人了。」

哪些是受人信賴的全國性品牌?隨著群眾日漸極端且猜疑心重,如今幾乎難有定論。《紐約時報》看來已經順利渡過困難的轉型,成功從報紙為主的報社走向以數位優先的機構,可以透過包括影片、播客和報導等產品和年輕讀者互動。

紐時、華郵「Me Too」報導 為了打動女性訂閱

這家報社爆出了涉及好萊塢和媒體界最重要大人物的性暴力醜聞案,引燃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運動。《華盛頓郵報》二○一八年報導了繪聲繪影的阿拉巴馬州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羅伊‧摩爾性侵問題,並因此獲得普立茲獎,也揭露了電視主持人查理‧羅斯的性騷擾行為,為整場運動更添衝擊力。

這兩家報社的「Me Too」調查行動背後也有不小的經濟誘因。兩家報社都設法打動女性,以提高訂閱。

《華盛頓郵報》有一套以女性為中心的數位新產品「百合網」(The Lily),推出時的聲明中充滿了艱澀的術語,除了技術專家之外幾乎沒有人能理解:

「華盛頓郵報公司今天宣布推出『百合網』,這是一個實驗性、視覺導向的產品,專為千禧世代的女性而設計,大膽針對分散式的平台重新設想華郵屢屢獲獎的新聞。『百合網』是華盛頓郵報公司新興新聞產品團隊的心血結晶,將強調平台專屬的敘事,將明智的內容與動人的視覺效果兩相整合,以提供資訊和娛樂。『百合網』將在『媒體網』、臉書和Instagram開跑。」

目前,《紐約時報》內部有各式各樣的委員會,由著重新產品的業務專才和記者聯合領導,推動各個專案以求獲利。事實上,這家報社也運用了某些類似於臉書上引發爭議的數據技巧。報社整理讀者讀到每一篇文章時展現的情緒反應,開始把相關的數據出售給廣告主。廣告業有一份通訊刊物指出,《紐約時報》如今「把這些情緒包裝成資料點,在廣告拍賣系統中出售」。

《紐約時報》廣告部門一位員工說,根據這些新的讀者數據,「我們的數據專家打造了一套機器學習演算法,現在,我們看到任何內容,就預測出讀者可能會出現的情緒範疇或類型。如今我們用這來經營廣告業務。」《紐約時報》的發言人否認這套方法和臉書的作法有相似之處,理由是報社和廣告主分享的為「加總後的數據,而且匿名」。

「Me Too」運動也讓Vice媒體的創辦人希恩‧史密斯蒙受恥辱,公司內部的性騷擾醜聞已經重創了他的權力和信用。雖然Vice媒體任命新的女性執行長掌舵,但這個品牌仍和史密斯這個人以及他的冒險蠻幹苦苦糾纏。

Vice無法大力影響視覺性新聞的風格和內容,福斯、CNN、MSNBC和電視網製播的有線電視新聞每天的選擇都是好辯的專家和黨派色彩濃厚的來賓,這些人在新聞上少有成績,他們也幾乎不對觀眾揭露自身的商業利益。

有線電視新聞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簽下高達六位數美元的合約,因為他們成為節目裡的理智之聲,有時候甚至能提供真正的資訊,若沒有他們,節目通常只能靠著罵川普活下去。新聞記者和大聲爭辯的黨派人士混在一起,有時候觀眾也無法分辨誰是誰。這也有礙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信任。

至於新總統,他和他稱為「人民公敵」的新聞記者強力開戰。薩斯柏格當著他的面再說了一次貝佐斯的論點:不斷攻擊新聞記者幾乎必會導致暴力。二○一八年春天,這兩家報社都因為報導川普而各自拿下普立茲獎。

BuzzFeed從二○一六年大選之始,這家媒體就完全不想假裝中立,專挑川普的種族歧視和謊言來講。展現了高情緒張力的內容能讓大家熱烈分享,不管左傾右派都一樣。

二○一八年五月,BuzzFeed勇敢無畏的律師娜碧哈‧席伊德和《紐約時報》的巴奎同台,一起接受新聞自由記者委員會的表揚。她說:「我全力奮鬥,確保所有選擇都不會被不必要的恐懼所害。我努力,讓記者可以做好報導,包括挑戰當權者的報導,無論那有多讓人不安。」六月初,她在一場由俄羅斯寡頭政治人物對BuzzFeed提出的訴訟上贏得重要勝利。

薩斯柏格比任何人都清楚,站出來面對高壓強權、保住媒體自由的工作,要付出多高的代價,又能得到什麼收穫。雖然從未得到該有的肯定,但他努力保住了由仍可稱為全世界最佳新聞機構做出來的優質新聞。

在經濟最困頓的時期,他還是把燈點亮了。即便十年來的數位干擾打亂了《紐約時報》的核心運作,甚至也擾動了其新聞標準,但這家報社仍是真相的指路明燈、強力捍衛事實的保護人。

在這個世界裡,主導新聞環境的是臉書,這個社交平台逃避責任,不確保平台上內容的公平真實,更顯示《紐約時報》和薩斯柏格傳承的一切有多重要。

取自 bilaterals.org
取自 bilaterals.org

若以公眾的信任度來看,臉書可以說來到了危險的臨界點。

臉書是一家熱愛指標的公司,用按讚數、留言、回應和分享來衡量新聞機構,二○一八年排第一的是福斯新聞頻道,互動數超過三千萬人次。倫敦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從第七名躍升至第四名,專攻保守派新聞的「每日連線網」(Daily Wire)爬到第八位,有一千四百萬人次的互動數。

形勢如此險峻,新聞業者沒有人能確定自己能站穩腳跟。在所有業界高階人士當中,薩斯柏格是最接近順利抵達彼岸的人。雖然《華盛頓郵報》的回歸過程也讓人佩服,但《紐約時報》已經自成一格,幾十年來,證明了薩斯柏格是一個值得敬佩且穩定的家族,另一邊的貝佐斯則是新聞界的新手。

《真相的商人》作者吉兒.艾布蘭森。她是紐時首位女性總編輯,最後卻不歡而散。 取自本書網站
《真相的商人》作者吉兒.艾布蘭森。她是紐時首位女性總編輯,最後卻不歡而散。 取自本書網站

因此,在六月初一個宜人的傍晚,我對這個開除我的人放下揮之不去的怨懟,去現代美術館隔壁的現代餐廳(Modern)參加他的退休送別會。

薩斯柏格希望他擔任發行人期間的六位執行總編都能到齊。最近中風的萊利維爾德,在妻子的陪伴之下過來。麥斯‧法蘭克爾(Max Frankel)和豪爾‧萊恩斯也來了。但比爾‧凱勒去了俄羅斯,因此,我們和薩斯柏格的大合照中就少了這個在報社財務最困頓(其中還包括數位革命干擾最鉅的那幾年)時領導新聞編輯室的人。

薩斯柏格曾經請華倫‧巴菲特為《紐約時報》紓困

巴奎的演說很激勵人心,又把話題繞回到《紐約時報》在金融危機期間的慘況,薩斯柏格又是如何拯救了報社。他幾乎透露了一個天大的祕密:《紐約時報》裡只有少數人知道,薩斯柏格曾經請華倫‧巴菲特為報社紓困,之後才向卡洛斯‧史林貸了一筆錢、替報社找到重要的生機。

專門替《浮華世界》雜誌報導宴會派對的記者喬‧龐波(Joe Pompeo)問薩斯柏格那位潛在投資者是誰,薩斯柏格轉向小薩斯柏格問道:「我能告訴他嗎?」小薩斯柏格說不。龐波幾天後問我這個問題,我才告訴他這個我早就知道、但在巴奎隱隱約約透露實情前完全封口不提的祕密。

新任的發行人小薩斯柏格,看來擔任這個職務仍有點彆扭。他說了一些父親的小故事,但是他講的內容基本沒有放在攪動新聞專業的幾項重大情勢發展上。他剛剛成為新手爸爸,覺得很緊張,睡眠也不足。他們的女兒薇拉(Willa)也會像她的長輩一樣,接受大量的新聞薰陶,但報紙很可能比她短命。

然而,不管用什麼形式傳達,新聞人仍會是她的國家裡社會與智慧脈絡中必要又重要的部分。雖然這家報社不曾有過女性發行人,這一行也還是男性的天下,但這第六代的薩斯柏格家族成員仍會以必要的價值觀養成,成為事實的守門人與販賣者。

此選讀摘自《真相的商人》

作者 吉兒.艾布蘭森

出版 聯經出版

(部分內容經小編刪修)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