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選讀 貼標籤、分流教育,為何讓弱勢學童「更弱勢」?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長期關注台灣的偏鄉教育,幫助社會大眾了解弱勢學童的教育困境。 新加坡學者張優遠深入走訪底層社會,歷時三年觀察、訪談弱勢家庭的生活樣貌,並出版《不平等的樣貌》一書,在新加坡掀起熱...
願景選讀 拿回我們的未來 年輕氣候行動者如何搶救地球 如果政治行動讓你聽來,像是實現社會正義或對抗氣候變遷的最佳途徑,那麼就從找出誰是你選區的政治人物開始吧,從地方上到國家層級。他們對全球暖化跟氣候變遷的議題說了什麼?他們對窮人與原住民的權利說了什麼?他們的行動符合他們的聲明嗎?...
願景選讀 辭職,才能好好照顧媽媽嗎? 小編報告:照顧失智、失能的親人,考驗家庭照顧者體力、財務與情緒的彈性。勞動部推估,每年約18.7萬人「因照顧減少工時、請假或轉換工作」,約13.3萬人「因照顧離職」。這些「轉職」照顧家人的照顧者們,卸...
願景選讀 怎樣的醫療決定過程,能讓長期照顧者心安理得? 小編報告:你、我都會老。我們今日照顧父母的方式,可能是未來我們被照顧的方式。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陳乃菁,曾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並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她認為「自理與...
願景選讀 憂鬱擱淺的我,也想好好工作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近日推出〈不OK,也OK?〉專題報導,探討憂鬱症、躁鬱症患者自承「不OK」後,在職場、生活上受到的衝擊。 初入社會的阪口裕樹,也曾因憂鬱症失去工作與正常的人際關係。他寫下《憂鬱擱淺...
願景選讀 名廚張錫鎬:躁症給了我自由說到做到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近日推出〈不OK,也OK?〉專題報導,探討憂鬱症、躁鬱症患者自承「不OK」後,因精神病汙名遭遇到的衝擊。 Netflix《美食不美》主持人、米其林二星餐廳Momofuku創辦人張錫...
願景選讀 在盛行歧視與復仇之地,誰來保護她們? 薩米亞懷抱她無窮的恐懼,被安置到黑暗的地下室,那兒將是她在夫家的棲身之所,她不是媳婦,她是奴隸。兩年多的時間裡,薩米亞飽受這個家庭的糟蹋與虐待,她三餐不繼、飢寒交迫。...
願景選讀 如何陪伴選緘者?從練習駕馭焦慮開始 小編報告:台灣至今缺乏資訊、知識辨認「選擇性緘默症」。對此,願景工程推出〈無助的沈默〉專題報導,並透過線上問卷募集到91則選緘者及其親友的故事,製作成〈不是不說話,而是開不了口〉懶人包,盼社會「看見選...
願景選讀 火葬場視角:人死後,會帶走什麼? 小編報告:疫情期間,不少染疫者的最後一程,是由殯葬人員代家屬送行。天天聽人喊「火來了,快跑!」的殯葬人員,本身如何看待生離死別呢? 大師兄從「冰庫接體員」轉任「火葬場技工」,他說,進入火葬場「既不寒...
願景選讀 選擇性緘默症患者 在校練習六年終於尋回聲音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近日以「選擇性緘默症」為題,推出〈無助的沈默〉專題報導,加深讀者對此症的認識。 目前國內關於選緘的著作不多,這本2017年出版的翻譯書《為什麼孩子不說話?》紀錄許多心理師、老師助選...
願景選讀 台大醫師:急診室內,移工的無助更甚於美國少數民族 小編報告:上個月苗栗縣三家電子廠爆發群聚感染,不分國籍皆有確診病例;苗栗縣縣長徐耀昌卻直指移工把苗栗搞得天翻地覆,並針對移工發布「禁足令」,禁止縣內所有移工外出。 縣政府理所當然地限制移工的自由,遭...
願景選讀 超商店員與你同島一命,過勞求生 小編報告:《萬能店員》作者張立祥在便利商店工作的經驗長達六年,他也為此書訪談了15位便利商店店員。 張立祥指出,「我們的防災意識只產生在災害來臨前,這和我們身處在極為便利的環境下脫離不了關係。」呼應...
願景選讀 疫情取消期末考 或成「自主學習」新轉機 一位校長,打造了一所廢除定期考查、班導師制度,連功課都全面喊停的學校,竟能吸引家長擠破頭地想送孩子來就讀。校長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重新思考原本學校裡「理所當然」的事有沒有必要性。...
願景選讀 六四天安門的血債、人性與希望 1989年我在北京現場採訪六四事件,直到6月21日才離開北京。為了記錄八九民運,那一年九月我寫完《天安門紀事》一書。內容以事件現場報導及深度分析為主,文長約十萬字。我總想,時間再遠一點,看得更清楚一點,人事糾葛更少一點,一定要再好好重寫。...
願景選讀 接住未婚媽媽的不是政府 而是性產業 這些女性,可能化妝精緻,或是穿著普通學生服,不符一般對於貧窮的想像,但其實光是最低限度地「正常」活著,便耗盡力氣。然而,她們的聲音被僵固高牆隔絕,外界聽不到,便不去看見。...
願景選讀 一撮撮拔掉的頭髮 是孩子說不出的焦慮 他們,能好好長大嗎?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一個青少年的崩潰吶喊。 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願景選讀 真相的商人:紐時會記錄讀者對報導的情緒反應,打包賣給廣告主? 廣告業有一份通訊刊物指出,《紐約時報》如今「把這些情緒包裝成資料點,在廣告拍賣系統中出售」。《紐約時報》廣告部門一位員工說,根據這些新的讀者數據,「我們的數據專家打造了一套機器學習演算法,現在,我們看到任何內容,就預測出讀者可能會出現的情緒範疇或類型。如今我們用這來經營廣告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