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人出不去 貨進不來 偏鄉怎麼辦?
近日聯合報願景工程專題報導偏鄉地區因交通運輸不便、運輸不經濟,致使該等地區學齡兒童苦等新鮮蔬菜、老人難赴外地就醫的情形。除此,貴報亦曾於數月前報導屏東偏遠鄉鎮因距城市遙遠、人口不多,以致遲遲等不到中油公司到該地設立加油站。而當地居民為了汽機車加油,要遠赴廿多公里外的地區,才有辦法加油,非常不便。
這樣的地方在日本被統稱為「行政困難地區」,這些地方高齡者眾多,有許多行動不便人士,該等人士也被稱為「買物難民」,也就是連買個東西都很困難的民眾。這些地方沒有加油站、沒有便利商店,生活的基本物資多有賴遠方的支援方以維繼。若沒有積極應對處置,可能會讓已經不能再少的居民加速遷移到他處。這也是貴報所稱沒有「行的正義」的地方。
針對這樣的偏鄉區域,日本近年來以「地方創生」的措施應對。以四國地區高知縣的四万十市為例,該市人口僅約三萬多人,高齡化比率為卅四%,轄區廣大多為山地地形,是個財政窮困的自治體。尤其在四万十川上游的大宮地區,距四万十市的市中心約有卅公里之遙,這個地方已經失去了居民生活的基礎條件,一三五戶合計約三百人,分別居住於河川沿線三個聚落。
自二○○五年,這個地方諸如汽車加油、購買生活必需品變得愈加困難。當地居民討論因應這樣的基本生存問題,應對作法最後由一○八人平均每人出資六萬日元,共同成立資本額七百萬日元的大宮產業株式會社。該會社組成結構為五人董事、職員一人、打工社員一人,全體股東都是當地居民。該會社除了汽油及生活用品的販售外,尚有每周兩次的「宅配服務」,物品遞送給區域內的高齡者,這樣的服務對於高齡者也有照護、守護的效果;另外,地方名產大宮米的銷售獲利也得到提升。大宮產業在二○○六年的營業金額為三五七六萬日元,二○○八年達到六三一六萬日元,之後就大概維持在六千萬日元上下,從開辦之初連續八年獲利。
這個計畫是日本偏鄉地區的「地方創生案」,由地方研提對策,經審核受有補助。除此,我們尚可借鏡日本「定住自立圈」,由區域的中心城市與近鄰的鄉鎮市訂定服務協定,使數個自治體互負協力義務,使各自的稟賦條件截長補短,讓資源加乘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而此等作法就是著眼偏鄉地區居民生活問題的解決,並讓偏鄉區域成為自立營運的經濟體系。他山之石,若有攻對,或可成為我國借鏡參考模式;若有攻錯,那也可以避免我們掉入同樣陷阱。
【調查】只有一題!你知道「客運載貨收費」可能違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