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永續林業 國產材困境
台灣森林覆蓋率百分之六十,國產材自給率僅百分之一,少量疏伐難撐產業。                            記者黃仲裕/攝影

台灣森林覆蓋率百分之六十,國產材自給率僅百分之一,少量疏伐難撐產業。 記者黃仲裕/攝影

斷鏈的產業…柳杉淪板模 國產材3困境

馬來西亞南洋烏心石在軌道車上來來回回,經過剖料,即將成為神桌腳料;一旁的北美紅檜是室內裝潢建材,三名老師傅分工合作鋸頭、鋸尾、裁切長度。婆羅洲鐵木也在旁邊排隊,等著成為公共工程的室外景觀用材。廠房後方則堆滿台大實驗林的台灣柳杉,振茂木業老闆娘張翠芳介紹,「柳杉是這裡的新同學。」

振茂已是第三代經營,在台灣木業還興盛時,將檜木、柚木做成菜廚或家具。一九九○年代禁伐令後,資源產量不足、供貨來源不穩,轉型進口材,前往泰緬交界設鋸木廠。直到近年政府推廣國產材,他們重新使用台灣木料,標到昭和六年第一批在台種下的柳杉。

這批柳杉樹齡超過八十年,總計八百立方公尺,樹徑超過一呎半。振茂廠長黃振鵬說,相較於中小徑木柳杉,大多作為板模,日治時期柳杉,從造林就固定撫育、修剪,紋理漂亮又筆直,他們以三倍價格標下來,市場接受度卻不高。

重新使用國產材,黃振鵬直言,唯一難度就是「讓客人接受」。他說,台灣市場對國產材接受度低,連帶整體產量無法提高、品質無法統一,加上老師傅陸續退休,年輕新血還在觀望,人力斷層嚴重,若能突破現有市場流通困境,擴大規模、提高行銷曝光度,提高收益正向循環,才能讓林業人才投入。

民眾溝通、難規格化、人力凋零,是振茂的難題,也是國產材發展難題。嘉義大學助理教授黃名媛說,提升國產材自給率有三大困境,第一、國有林伐木觸碰環團禁忌,私有林因林農高齡化,加上未定期疏伐,製材廠難使用;第二、技術人才凋零,新血還未銜接;第三、林道長年為防山老鼠未維護,復甦林業時將是龐大經費。

「不賺錢誰要砍樹?」台大森林學系教授邱祈榮說,提高國產材自給率不能光喊目標,要拿出路徑圖。國產材八成賣做板模,必須提升產值。最大困難還有產業斷鏈,就算業界願意使用國產材,也要穩定供應,有長期造林規畫。

▌延伸推薦:

【數位報導】告別不義之材

(上述連結請開啟您的裝置音效,以取得最佳閱讀效果)

【國產材之路】樹種20年才長5公分 林農嘆:太憨才造林 不如改種電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