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南庄 難解交通困境
就讀南庄國中的風同學清晨天還沒亮,就要拜託家人載他到公車站牌,趕唯一一班六點五十分發車的公車,如果沒趕上,下一班要到中午十二點才有車,只要是住在山上的學生、老人家要下山,只能把握這唯一搭公車的機會。
風同學就讀的南庄國中,旁邊就是南庄最著名的觀光景點桂花巷,在五月中實施三級警戒前,每逢假日都擠滿遊客,光是今年四月以前就累計有80萬觀光人次,觀光客習慣開車前往,遊憩負載超量,也帶來塞車、噪音、垃圾等後遺症。距離桂花巷僅16公里的鹿場部落卻是完全不同景象,「鹿場」是泰雅族語野鹿成群的意思,景緻寧靜純樸如世外桃園,十多年前曾因汽車廣告取景而爆紅,後來因二O一二年司馬庫斯翻車事件,縣府禁行甲乙類大客車上山,沒有公車到達,鹿場居民又多是老人家,有就醫需求時,只能拜託鄰居或花錢搭乘白牌車下山,但光搭白牌車到最近的公車站牌,單趟就要300元,到較具規模的頭份為恭紀念醫院更需要轉兩趟車,來回要一整天共約600元,對沒有收入的老人家是很大的負擔。
為了改善偏鄉交通,公路總局近年持續推動幸福巴士,以小巴定點或預約型載客,交通部統計整合服務的涵蓋率已經達88%以上,卻沒有包含南庄這個觀光聖地,南庄鄉長無奈地說,沒有人力經費管理巡迴巴士。中港溪產業文化復耕協會秘書長邱星崴觀察到遊客離開後的蝗蟲現象,提出南庄好好行計畫,希望整合觀光客和在地居民的需求,建置類似勞動合作社的系統,同一批司機和車輛,對居民、遊客差別取價,再媒合在地旅宿業者,一起整合調度。
台灣偏鄉都有青年人口外移的問題,留下來的學童和老人家卻是最需要大眾運輸工具的一群,要補足偏鄉民眾最後一哩路,中華智慧運輸協會監事林祥生指出,比較有效的做法應該是把過於分散的需求「養胖」,不管是台灣好行或者是傳統的公路運輸,以及各種公務車輛整合起來,讓這些車輛可以額外服務偏鄉旅客。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教授侯勝宗說,「這不是交通供給的問題」,而是交通、社福、學童、觀光等需求破碎而造成,地方政府(鄉公所)需要提出形塑地方特色的思維,吸引遊客到南庄鄉體驗在地居民生活,「由下而上」整合不同需求,大家都有共識就容易成功,改善偏鄉交通也改善居民的生活。
【調查】只有一題!你知道「客運載貨收費」可能違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