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斷鏈 失落的偏鄉創生拼圖
清晨濃霧中,天還沒亮,開往南庄的公車緩緩駛入向天湖站。這班車是在地學生上學唯一的機會,若沒趕上,下一班是中午十二點。住得再遠一些的,光從家中走到公車站就要一個小時,他們卻早就習以為常。
對面山頭的鹿場部落遇到一樣的問題。南庄鄉東河村鹿場部落景致純樸,十多年前曾因汽車廣告取景而紅極一時,帶進大量旅客,餐廳、民宿遍布。但因山路狹小,二○一二年司馬庫斯翻車事件後,縣府禁行甲乙類大客車,部落也跟著黯淡。
鹿場鄰長:不如給牛載人就醫
不再有公共運輸進出後,鹿場人煙稀少、招牌斑駁。年輕人離開了,留下的長輩們,要就醫也無車可搭,只能倚賴一個月一次的巡迴醫療車,或是拜託鄰居、白牌車幫忙載一趟,轉車再轉車。鹿場部落鄰長鄭英輝說,「還不如發給我們一人一隻牛,我可以騎牛,載他們全部去打針。」他們自嘲,這裡是被外界遺棄的桃花源。
南庄的問題,交通部也曾發現。公路總局近年推動幸福巴士,以小巴定點或預約型載客,全台已有二四四條路線服務,去年也造訪南庄鄉詢問需求,但想到載客率考核、鄉內資源分配後,鄉長卻步了。
「我們要考量很多。」南庄鄉長羅春蓮說,申請幸福巴士,雖然公所可自備車輛,只需配合五%預算,但要配司機、滿足載客率,尤其南庄有東河、向天湖兩條路線,無法全面顧及,最後沒有提出申請。
南庄困境 台灣偏鄉的縮影
「南庄鄉是台灣整體的小縮影。」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教授侯勝宗說,台灣常見離城市不遠的鄉鎮,離開中心就缺乏公共運輸,雖有豐厚農業、文化與觀光資源,卻無法支撐青年返鄉,導致人口流失。他強調,這不是交通供給的問題,而是交通、社福、學童、觀光等需求破碎造成。
南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主持人邱星崴認為,這是南庄的困境,也是契機。南庄鄉是內政部認定的偏遠地區,但每年有兩百多萬旅客人次,二○一六年,台灣有四個鄉鎮通過國際慢城認證,南庄是其中之一。
推導覽載客 挑戰法規限制
邱星崴說,每年有許多國際背包客到南庄,追求地方特色小旅行,卻礙於移動不便,只能集中在公車總站旁的「桂花巷」,形成「三外」循環:外來店家、批外地貨、賣給外來遊客。離開桂花巷,無論上學、就醫或觀光,都因公共運輸不符需求而停滯,東河以上完全沒公車,拿藥、買菜、上學都只能靠自己,否則就只能搭白牌車或無照駕駛。
今年二月,他向國發會提出「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提案成立車輛調度平台,將白牌車、計程車等在地司機組成勞動合作社;再媒合在地旅宿。整合調度供需,盼透過差別收費,旅客多一點、居民少一點,讓觀光運能撐起基本民行,但差別收費、導覽載客等制度,都將挑戰既有法規限制。
提升運輸量能 政府要帶頭
中華智慧運輸協會監事林祥生說,交通部為解決偏鄉交通,從傳統客運到幸福巴士,都在嘗試解決偏鄉基本民行,但隨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若要留住在地青年,勢必要照顧創生需求,南庄計畫是全新模式,可預期推動將非常辛苦,但也值得政府輔導支持。
侯勝宗則說,要產生完整的運輸量能,除了公部門帶頭整合部會,地方政府也需要「由下而上」整合需求,並經過多元訓練,提升導覽能力,讓每個人講在地故事,凝聚認同,才能走得長久。
【調查】只有一題!你知道「客運載貨收費」可能違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