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難言 誰幫選緘兒走出沉默
「媽媽,我想當彌豆子。」六歲的「蝸牛妹妹」(化名)說。彌豆子是動漫「鬼滅之刃」的角色,總是咬著一段竹子。她要媽媽幫她買彌豆子的衣服,「說不出話的時候,我就要變成彌豆子。」這樣大人就不會一直問她:「妳為什麼不說話?」
其實蝸牛妹妹是會說話的。但兩歲上了幼兒園卻半年無聲,她在人多的地方就悄然哭泣。身邊大人不明白,怪她「任性、沒禮貌」。直到醫師診斷她是「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一切才真相大白。
蝸牛妹妹是太焦慮了,在陌生的環境,沒有語彙可指名的壓力,讓她不得不緘默。回到家、安心的地方,她又變回正常的孩子。
「選擇性緘默症」,一個多麼陌生的名詞。爸媽沒聽過、學校老師也不清楚,但有一群人正因此受苦。
瑞典少女童貝里 也曾患選緘
台灣至今還沒有本土盛行率的研究;但國外已漸重視對選緘兒的早期療育,英國出版的「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指出,每一百四十個兒童中有一人患有選緘。為氣候變遷發起罷課的瑞典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又譯桑柏格),童年除確診亞斯伯格症外,也受選擇性緘默困擾,三年無法與陌生人對話。近日Netflix的熱門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主角人設也是亞斯伯格症,且童年患有選緘的男孩。
說不出的話 像熱氣球卡喉嚨
即使手機在廿三歲的選緘者Rochelle面前響起,她也無法按下通話鍵自在地說話,怕聲音被他人聽見。「說不出話的感覺像喉嚨卡著熱氣球,話好像要飄出口、又出不來,很難受。」Rochelle用文字述說痛苦。
選緘是社交焦慮的極端表現。台北市關渡醫院的身心科醫師邱姵寧解釋,「這跟遺傳有很大的相關性,患者的一親等到三親等當中,比較多人沉默寡言。」
邱姵寧補充,選緘者腦部的杏仁核(Amygdala)高度敏感,動輒提醒大腦:「威脅生命的事件正在發生,不動聲色才不會被天敵發現。」所以,有些選緘者連讓人看到嘴部動作都感到恐慌,「只好躲在廁所吃飯」。
在家可溝通 學校遇人就凍結
邱姵寧近三年診治過五十一位選緘患者,共同特性是:在家可以自在溝通,但在學校見到老師、同學便反射性地「凍結」(freeze)—不僅說不出話,表情與肢體動作都變得僵硬,「就像怕蛇的人,一看到蛇就動彈不得。」
「凍結」的狀態讓選緘者暴露在危險中。曾有一名校工發現患了選緘症的高中女生不論如何都不會發出聲音,三年內乘勢性侵女學生九次,甚至將過程拍照錄影。直到女學生在臉書上書寫,公開受害經驗,司法調查才有機會展開。
出不了聲音 學生遭數次性騷
廿三歲的選緘者「樹懶女孩」(化名)遭性騷擾的經驗不止一次。在大學時,老師單獨約她到辦公室,「他…他突然說要摸我的脊椎。我來不及拒絕他就摸了。」老師藉口自己小時候脊椎不好,伸手摸了樹懶女孩的背部。她在臉書貼文中描述,「因為太害怕,所以只有讓他繼續摸…」當時樹懶女孩緊張到無法發出聲音。
此後她在朋友陪伴下完成校內申訴,老師也遭到學校懲處。但近日受訪時回憶這段經歷,依然使她恐慌症發作,難以進食、洗澡,連五天躺在床上無法移動。
邱姵寧指出,選緘者若遭受攻擊,「真的會沒法保護自己。」選緘患者女性多於男性,約二點六比一,如何保護選緘女孩不成為性攻擊受害者,是選緘家長關切的議題。邱姵寧認為,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克服選緘,找回聲音。
▌文章未完,繼續閱讀:
▌延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