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小心歧視 無助的沉默
黃晶晶的兒子小宇在家活潑,進了校園卻眼神木然,雙手握成拳頭無法放鬆。(照片經黃晶晶及小宇同意刊用)

黃晶晶的兒子小宇在家活潑,進了校園卻眼神木然,雙手握成拳頭無法放鬆。(照片經黃晶晶及小宇同意刊用)

多少創傷疊加 別再錯過早療期

「廿年前,問學校有沒有情緒障礙的學生,大家都說沒有。」台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回答「沒有」,是因為缺乏知識與資訊去辨認出來,不代表問題不存在。

同樣地,「選擇性緘默症」在台灣並不罕見,只是未被看見。台北今年一場特教研習中,現場一百位幼教老師,將近一半遇過疑似選緘的學生。

相較於其他兒童可能發生的心智障礙,如自閉症或過動症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家長串連專家學者組成團體,倡議政策及權益;但「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直到二○一七年才成立,這也是社會對選緘陌生的原因之一。

現在選緘孩子處境如同當年的自閉兒或過動兒。常被誤解不說話是個性問題,太過害羞。不知道這是需要額外醫療或輔導的疾病,也就錯失早期介入協助的黃金時機:據外國流行病學研究,選緘者在五歲前有發病跡象,三到五歲治癒率高達九成。

這樣的「錯過」讓「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創會理事長黃晶晶特別傷感。她指著協會辦公室窗台,那裡還有擦不掉的鞋印:「有選緘孩子想從四樓往下跳。」未被正視的焦慮、不被理解的孤立或霸凌,讓創傷疊加,孩子從選緘演變成躁鬱、憂鬱或自傷。

為選緘者爭取資源的路還很長,選緘協會曾至衛福部「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推動小組」報告,訴求在「兒童發展手冊」中增列選緘評估指標,提醒醫師及家長注意。無奈只得到「暫於社家署App推播選緘資訊」的回應。

黃晶晶說:「想改變體制時,會發現很多責任在我們自己身上。」三年前,選緘協會邀請來自以色列「焦慮及選擇性緘默症治療中心」主任、心理師露絲・佩瑞尼克來台演講,當時共六百位心理師、老師等專業人員參與講座,可見專業人員有很強的研習需求。

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也與會致詞:「我是精神科醫師,對這個議題非常關心,希望能予以協助。」但事隔三年並無進展。日前諶立中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小眾議題預算,送去立院也會被刪光。不過受訪後幾日,諶立中告知協會,可向心口司提案,申請宣傳經費。

黃晶晶感到振奮,「很想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她表示,要改變社會對選緘陌生的現狀,得從家長及專業者對選緘的認識著手,在早療評估階段及早發現選緘兒;老師、社工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應接受選緘治療的基本訓練,才能給孩子真正的幫助。

▌文章未完,繼續閱讀:

【無助的沈默】有口難言 誰幫選緘兒走出沉默

【無助的沈默】小宇石化繃緊 媽媽啃外國文獻

【數位專題】無助的沉默,看見選緘兒

【故事募集】選緘者及親友的生命分享

▌延伸推薦:

【小心歧視】你我習而不察的偏見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