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加入長照 不怕找嘸人幫忙
高齡逾八十的月桃阿嬤,過去是美髮師,失智後經常面無表情,生活也需要人家協助,但剪髮的技藝還銘刻在她的記憶裡。每個月有一次,她會來到位於嘉義溪口的瑞智互助家庭,在女兒協助下幫其他長輩剪頭髮,這項工作讓她臉上出現笑容,還會與其他長輩一同哼歌、挑菜,家人看了也開心。
別說天龍國的人冷漠,七十歲的李媽媽加入北市石頭湯「見守員」計畫,接受訓練後負責「看視」住隔壁一條街的許老師。八十四歲的許老師,自老伴去機構後就獨居,身體硬朗,但重聽、走路要拿雨傘當拐杖,由於孩子都在國外,常常提不起勁,也不想出門。有了李媽媽關心、噓寒問暖,兩人一起散步,許老師開心許多。
不論是月桃阿嬤去的瑞智互助家庭,還是台北市中正區的見守員計畫,都希望根植社區,依長輩需要而打造服務。家庭人力愈來愈少,政府長照資源有限,透過鄰里的力量來照顧長輩,是高齡台灣的重要課題。
社區守望相助,不但是照顧長輩的好幫手,也能減少長照等支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涂心寧舉例,日本統計,失智症患者若住院接受治療,十年照顧費用達日幣二千七百萬元,但若延緩退化,由社區和家庭提供足夠支持,花費可降低為一千四百萬元,幾乎是原來的一半。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陳正芬指出,國內進行社區營造多年,社區互助有一定的基礎,長照是生活的一部分,必須和人的生活有關聯,如果長照服務能像便利超商般容易接觸,就沒有找不到服務的問題。
但要讓社區服務可長可久,並非易事。人稱「曹爸」,已在全台各地開設十四個記憶保養班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認為,要在社區推動長照服務,得先思考如何「激活」社區;一個有足夠活力的社區,才有機會「長」出可長久運作的服務模式。
怎麼做比較好?曹汶龍坦言這是大哉問,他認為,或許不急於短時間內布點全國,可先針對發展潛力好的社區優先提供資源,舉例來說,有的社區只要多一部車接送長者,就有機會每周多開一次班,就能將服務做得更好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