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OK,也OK?】之2:對抗歧視 「別再叫我加油了,好嗎」
張閔筑/出書自述憂鬱症 求職卻遭到質疑
「就好像要過勞勞工喝蠻牛,而不是讓他們休息一樣荒謬。」
「在水裡,我才能夠呼吸、自由做自己。」張閔筑今年廿七歲,憂鬱症病史超過十年。水下的寧靜能讓她暫時忘記外界的評價與指教,這是她鍾情游泳的原因之一。
憂鬱症病因是多重的,心理系畢業的張閔筑自我盤點:大腦血清素分泌不足、完美主義,加上不被理解—人們老要她想開一點,「就好像要過勞勞工喝蠻牛,而不是讓他們休息一樣荒謬。」
「為什麼樂觀才是正確的呢?」張閔筑試著接納悲傷,並在大學畢業前出版憂鬱症自述「別再叫我加油,好嗎?」。張閔筑不用筆名出版,以免親身經歷被視為虛構。然而用本名出書,對初入社會的她帶來不小的衝擊。
企業被張閔筑的履歷吸引,但人資看到她的著作後說:「妳抗壓性不好,無法勝任職務。」她原以為出書是一項成就,「書的版權甚至賣到韓國、中國」;但仍然不敵精神病汙名,連職訓局講師都勸張閔筑保密。張閔筑說:「我乾脆把出書的經歷拿掉,也不讓同事知道我寫這本書。」
「九成的企業不知道怎麼處理這樣的員工。」人力銀行前副總洪雪珍說,她不建議求職者公開病史。但企業應該加強對此的認識,「不要造成員工的二度傷害。」
雇主聽到精神病史,直覺產生此人「有危險性」或「不穩定」的聯想,事實上,病情在每個人身上有不同的樣貌。陳俊呈曾在康復之友協會擔任就業服務員,協助精神病人就業。他接觸的個案不乏台大畢業的高學歷者,但要替他們爭取到面試機會仍很困難,「順利留在職場比例也非常低。」他指出,個案的認知與行為多少有些退化,需要雇主調整職務;但是大部分職場只重視績效,支持有限。
三采文化副總編輯王曉雯是張閔筑的責任編輯,她得知張閔筑求職碰壁時,對於當初沒說服張閔筑用筆名出書感到懊惱。
「我們對憂鬱症的了解太少,」王曉雯反思,「要給予憂鬱症同事什麼樣的支持、如何與他們相處,這些都不清楚。」她表示,受憂鬱症所苦的人難以上班、社交,「可是他明明能力好,很符合這份工作的需求。」
延伸推薦【不OK,也OK?數位專題】精神病友現身之後,還好嗎?
【不OK,也OK?】民調:全台每14人就有1人情緒障礙
【不OK,也OK?】之1:年輕世代自承「我不OK」的社會因素
【不OK,也OK?】之3:說出「我有病」竟似出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