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開解方/辦「綠市集」 撮合供需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副局長謝翰璋指出,標檢局已著手訪談售電業者與再生能源發電案場,進一步掌握買方與賣方需求,透過舉辦「綠市集」的形式,撮合供需雙方,作為解決中小企業缺綠電的敲門磚。
中小企業買不到綠電,儼然成為台灣淨零排放路上的絆腳石,業者受到來自供應鏈端的壓力更是憂心忡忡。在日前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路徑圖」中,提到將保留一定比率綠電給中小企業,經濟部長王美花已要求標檢局,預作協助業者買綠電的前期籌備。
「我們構想來自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經常舉辦的市集,將來開辦『綠市集』,設攤位賣綠電!」謝翰璋說。不過,「綠市集」要上路,標檢局得做很多事前功課;要讓交易有效的關鍵是,夾在買賣電雙方間的售電業者。
標檢局因此逐一訪談現有21家售電業者,了解最需要政府協助的是哪些問題,再了解買賣電雙方的需求。謝翰璋說:「其實他們都怕被騙」,標檢局能夠介入前面幾個案例,應有助於交易成功;不過,「我們撮合雙方,但價格部分留給雙方商定」。
現在已有一、兩家表現積極的售電業者,標檢局再透過經濟部技術處與商業司招攬到需求端的客戶,應會使交易更順暢。謝翰璋強調,只要能做出幾個案例,就能累積中小企業綠電交易的經驗值。
標檢局最快會在上半年舉辦第一場「綠市集」,採線上和線下形式,未來視供需情況很可能每季都會舉辦。
除協助中小企業買綠電,標檢局還努力探索如何把綠電變成標準化產品。
謝翰璋舉例,一家小七一整年需要多少電?如果蒐集到的數據愈多,愈可以算出該行業需要用電的最佳化數據;算出各行各業的平均用電量,就可把電力產品格式化,也會有助於售電業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至於外界討論很多的電證分離措施,雖然現行標檢局的綠電憑證交易系統即屬於分離式綠電,但量小,僅約1萬張,是否會全面開放?謝翰璋說:「目前暫且保留」。
一來環保署規定,受用電大戶、環評與溫室氣體管理法相關規範的業者,不得使用電證分離的綠電,現階段也擔心會有重複計算的問題;二即使電證分離,綠電也不會變多,供應尚未達到穩定成長期,應該先讓憑證制度穩健上路,待外界對此有清楚了解後,才會考慮推動電證分離措施。
謝翰璋指出,有關提高碳盤查量能的進度,金屬中心、商檢中心預定6月上線,工研院量測中心9月、台灣大電力12月分別開始運作,希望儘早滿足業界碳盤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