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被透支 不良三樣態
家在宜蘭的張奶奶快80歲了,已經有點失智跡象。她去銀行辦事,理專跟她推薦有個保險很好,平常可以保本,往生後還可以變保險金給受益人;在理專積極遊說推銷下,她一共買了三、四張俗稱「懶人保單」的類全委保單,保費合計高達1,200萬元。
老人家聽到保本、每月領4萬元很好,但理專沒說類全委保單投資標的可能風險,更沒提到,月領4萬元有可能是透支本金。
平常未與張奶奶同住的兒子、媳婦放假回家,赫然發現她連一點小錢都拿不出,這才知道她的錢都拿去買保單了。
媳婦跟保險公司查保單價值,竟然虧了300多萬元,兒子也趕緊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卻無法舉證張奶奶買保單時,對內容有誤解或不理解,最後解約時,只拿回三、四百萬元。
像這種招攬不實爭議,是評議中心最常見的失智者金融消費爭議樣態之一。
第二種態樣是,金融機構未盡善良管理人應注意的義務。
評議中心總經理洪令家說,像保戶罹患失智症後,跟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就應該主動讓家人了解,原本投保的投資型保單是否繼續扣款、辦理提前贖回等相關權利義務,但實務上,卻還是看到很多保險公司沒這麼做,未能盡到善良管理人應注意義務。
另外,有個案例是68歲的吳太太,有輕微失智,被友人帶去跟銀行辦房屋貸款,家人發現後覺得很奇怪,吳太太是家庭主婦,沒有固定的收入,而且20年貸款繳完,她已快90歲了,銀行怎會相信她有繳款能力、同意貸款呢?
評議中心後來發現,銀行未確實審核吳太太的還款來源,對授信案評估流於形式,自然也未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
第三種常見爭議是,未落實「了解你的客戶」(KYC),像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就碰過有長輩年近80歲,過去都是到銀行臨櫃辦事,就連使用ATM的習慣都沒有,有一天卻突然申請網路銀行,還連續匯出了上百萬元資金,面對客戶行為改變,銀行卻未察覺,說明缺乏落實K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