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網變成衣 綠色紡織拚循環商機
綠色紡織品是近年迎接淨零碳排的趨勢,愈來愈多紡織品牌大廠都朝此研發布局,回收廢布、成衣及廢棄漁網等材質,靠著進步的技術再製服裝,贏得消費者認同,讓廢物變綠金,開創循環經濟商機。
石化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冠,紡織業則是碳排次高的產業。紡織大廠儒鴻企業副總經理洪瑞廷表示,製造一公斤時裝,要用掉六十公斤的水及零點六公斤的石油,人們買了衣服不穿或很少穿,等於堆著廢物,對環保產生不小壓力,製造端有必要調整、減少壓力,就對環境、邁向淨零目標有幫助。
回收的環保材料製品只要技術夠好,就不缺客戶,例如加工絲廠集盛攜手成衣大廠聚陽,回收聚陽成衣廠中的紡織碎料,再利用集盛熔融粒子技術和紡紗工藝,產製回收紗線、成布,之後再交給聚陽製成「成衣回收紗」,可從源頭減碳百分之九十五,已獲五、六家美系品牌採用。
集盛表示,與聚陽聯名的「成衣回收紗」從源頭減量廢棄物,進入達成淨零目標的循環經濟,從客戶的反應來看,環保、減廢、全循環的產品理念,消費者很願意埋單。
台化也與全球第二大漁網製造商金洲海洋公司攜手合作建立回收通路,透過化學技術將廢棄漁網原料的高比率「己內醯胺」取出,重新製成尼龍,製作高機能服飾,走向產品高值化,建構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回收再製的己內醯胺,品質與台化以石化提煉的新鮮原料相近,卻可節電百分之十五、減碳百分之四十九。
台化董事長洪福源表示,二○二一年起與地方政府、漁會合作,擴大回收尼龍蚵繩、纜繩等作為回收原料,提高回收誘因、加速消除海洋尼龍廢棄物,雖然這項投資成本高,各國也只有台化在做漁網的化學回收,每增加回收五百噸,就要投資十億元,但基於淨零永續的使命,而且巿場也需要,未來會持續擴充下去,迎接環保商機。
金州海洋董事長陳加仁說,過去海洋尼龍廢棄物採物理式回收,切片後做成行李箱的輪子,單價很低;台化的化學回收法,讓回收價值提升五至十倍,讓舊漁網回收的誘因大幅提升。
遠東新世紀是全球前三大食品級再生PET(寶特瓶)製造商,回收寶特瓶可製成環保紗、食品級再生PET,可做成飲料瓶、服飾、車用簾布,營收比重不斷創高,已進入獲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