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綠電占比 平衡電網責任須做清楚規範
中央大學資訊電機學院院長林法正指出,在淨零減碳趨勢下,逐步提高綠電占比,是台灣一定要走的路。他看好,在技術上,台灣未來有機會做到七成電力靠綠電,但眼下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
一是政府要有膽識,勇敢要求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共同負起平衡電網的責任;其二是必須鼓勵業者多做儲能,否則無法應付再生能源的間歇性。
林法正說,此刻台灣正努力開發離岸風電,台電也透過電力交易平台輔助服務,藏電於民,這些都有助台灣增加綠電量。不過,目前政府對於再生能源業者的規範,還是很weak(薄弱),「美國的電力管制機關(FERC)曾發布827、842命令,要求再生能源業者在併網時,要負起調整頻率與電壓的責任,但是台灣還沒有。」
他提到,台灣這幾年在發展再生能源的過程中,為了鼓勵業者,怕業者回收期變短不來投資,既不敢要求業者要分攤調頻、調壓責任,也不敢要求業者要做儲能。但是隨著台灣的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升,這兩個問題都要面對。
他建議,政府應當要求,凡是裝置容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業者,比如1,000kW(瓩)以上,就要具備調頻、調壓功能,協助台電平衡電網,「我相信,只要法規明確、廠商願意遵循,即便台灣是孤島型電網,但是朝高綠能滲透率轉型不會有問題!」
工研院電網策略室主任、成大教授張簡樂仁也提到,要讓台灣電力系統的供需,同時具備彈性與韌性,有兩件事很關鍵,一是儲能,另一個是從負載端著手,做好用電端的管理。電網韌性是指,當電網碰上衝擊事件後,能在最短時間恢復供電;彈性則是指,當發電與用電存在落差時,能迅速透過調節機制,來應對這些變化。
比如,太陽光電具有間歇性,當傍晚夜尖峰來臨時,發電量急遽下降,這時電網還是有能力去調度其他電源,滿足依舊高張的用電量,即是展現了彈性。
他提到,儲能就好比存錢,當電力供應過多時,先把多的電存起來;等到發電量不夠時,就放電使用。不過,因為台灣電費便宜,加上儲能設備價位不低,投資者的開支,除了購買電池設備外,還需要加購功率調節器(PCS),及建立能量管理系統等,若是沒有更強的環境面或經濟面誘因,就不容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