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警壓力大身心疲 警壓力大身心疲
警察無法預料工作突發狀況,多處理負面事件及情緒,就像民眾的「垃圾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警察無法預料工作突發狀況,多處理負面事件及情緒,就像民眾的「垃圾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女警求助心理諮商略多 逾40歲男警最壓抑

擔任台南市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七年的臨床心理師吳詠葳說,警察無法預料工作突發狀況,多處理負面事件及情緒,就像民眾的「垃圾桶」,加上輪班作息紊亂、層級分明及不易示弱,憂鬱風險因子高於一般人。

吳詠葳表示,各行各業都有壓力,但一般上班族生活規律,可預期工作內容,警察工作突發狀況多,無法預料,常處理如車禍、家庭暴力等負面事件,外加民眾期待、長官指示,長期累積心理壓力。

她說,警察輪班經年累月產生睡眠困擾,易煩躁、注意力不集中,也影響家庭關係,「孩子起床不是看到爸爸還在睡就是不在家」,伴侶容易產生誤會,「妻子懷疑丈夫常加班是否在外『拈花惹草』」,家庭是心理支持重要力量,警察卻缺少與家人相處時間。

「當警察有情緒困擾,最怕被貼標籤。」她說,擔心引來長官異樣眼光影響考績或升遷而不敢尋求心理諮商。她臨床觀察求助的警察,六、七成是卅歲上下,女性略高於男性,四十歲以上男性最容易壓抑,源自「男子氣概」警察文化,認為求助是示弱表現,近年觀念漸改變,愈來愈多警察願尋求諮商。

吳詠葳說,警察諮商屬匿名,會建立安心環境「鼓勵說出來」,提供警察局的身分資料採編號,內容僅有與工作、親子或感情有關等簡單事由,治療所才留有詳細資料,除非有安全疑慮或徵得當事人同意,不會通知機關,舉例曾有警員對勤務產生焦慮,經同意告知機關後調整工作。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