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巴氏量表 專家籲整合評估
年逾八十歲長者免巴氏量表評估,即可聘請看護移工,八月上路後引發熱議,今年失能人口突破九十萬大關,需要長照的家庭和個案愈來愈多,專家呼籲,政府應盡速整合巴氏量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從雙軌變成單軌,擬定完整的評估平台,造福更多家庭。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表示,巴氏量表是針對日常生活、身體功能的評估量表,也被稱為「個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s)」量表,主要用來測量失能者的治療效果及退化情形,共十大項目,自我照顧能力有進食、如廁、洗澡、穿脫衣服、大小便控制,以及能否自行梳洗、化妝等,而行動能力有平地上行走、上下樓等。
長照評估分八級 區分需求度
至於「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則由照顧服務專員到府評估,包括個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s),再加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s)」進行評估,等級分為一至八級,數字愈高,代表被照顧者長照需求度愈高。
評估內容包括,生活功能,如吃飯、走路、如廁等,而是否有失智等認知狀況,以及慢性病史等身體狀況,且是否使用輔具、需不需要家人廿四小時陪同照顧等,同時考量意識、營養、疾病史、家庭生活環境等因素。
「巴氏量表與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分開評估,相當不便,增加負擔。」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巴氏量表需由醫師評估、開立,失能者需在家人攙扶、協助下,坐著輪椅,到院接受評估。長照管理評估相對便民,由照專到宅評估,避免失能者舟車勞頓。
陳景寧表示,巴氏量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應盡快整合為一套評估平台,將是最適合的評估工具,讓社福早期介入家庭的照顧歷程,給予家庭支持及指引,讓有需要者盡快觸及長照資源,進而思考有無聘請外看的必要性。
為何衛福部遲遲不願意整合兩大系統?陳景寧研判原因有二,首先,衛福部可能憂心每年評估人數多,照顧服務專員人力無法應付。不過,統計顯示,去年全國近九十萬名失能人口,長照涵蓋率已達八成五,需評估的新增人口有限,這問題應已不存在。
不符巴表者 照專可轉介長照
其次,醫師評估巴氏量表,常會出現醫療糾紛,壓力沉重,衛福部可能擔心,照顧服務專員在執行長照管理評估量表時,也遇到類似問題。
陳景寧表示,醫師開立巴氏量表,結果一拍兩瞪眼,只有過或不過,相較之下,照服專員擁有龐大長照資源,有政府作為後盾,可提供病患家屬所需的各種服務。
舉例來說,失能者若病情輕微,不符合申請巴氏量表資格,照專就可介紹長照資源,引進長照服務系統,協助失能失智家庭解決照顧上的困難。
助失能失智個案進長照服務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荺靜持同樣看法,她表示,兩者整合後,有助於失能失智個案進入長照服務,在資源轉介、擬定照顧計畫之下,接受全面性協助。例如,失智患者可以聘用外看,但也申請長照服務、身障服務等,透過單軌平台,統一銜接,連結所有資源,案家無需一一詢問,相對簡易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