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公民沙龍 世代共好 - Part3 世代共融-全齡化環境
願景工程-公民沙龍「世代共好Part3 世代共融-全齡化環境」第一場昨天在華山文創園區-文創沙龍舉行,邀請熟齡居家設計師林黛羚出席座談。記者胡經周/攝影

願景工程-公民沙龍「世代共好Part3 世代共融-全齡化環境」第一場昨天在華山文創園區-文創沙龍舉行,邀請熟齡居家設計師林黛羚出席座談。記者胡經周/攝影

理想老後第一步 專家:從居家斷捨離開始

走進囤積成性的長輩家中,客廳堆滿物品,連走廊都須側身、踮腳才能通過……看在熟齡居家規劃師林黛羚眼中,此景險象環生——一場地震、電線走火,老人家怎麼逃?

「物品的少與多,也攸關我們的性命安全。只是我們太少注意到這件事。」林黛羚說,隨著年紀漸長,身體不免肌力衰退、骨質疏鬆,居家改造讓自己住的簡單,不僅是優雅生活的要件,也是最基本的「防弱措施」。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公民沙龍」昨天邀請林黛羚主講「世代共融-全齡化環境」,探討如何設計一個中老年的理想居所。

居家斷捨離,總是是說易行難。林黛羚說,每當她問,「能不能只用現有的6成物品過日子?」眾人皆點頭答是;但若改問「那能否清掉家裡4成物品?」人們就會面露難色。

但林黛羚提出逆向思考,先算算自家雜物佔了多少空間,「假設3坪好了,台北平均每坪70萬,你就浪費210萬給雜物,不覺得很奢華嗎?」

也曾有個案,家中老母自住獨棟透天,五個房間全塞滿東西。等老母走後,「他整理遺物第二天,想念都變怨念了」,數不清的百貨公司贈品、埋在深處的大量舊衣物…「最後花了12萬才把舊家清乾淨;連人走了,都要花錢。」

林黛羚說,每個人的居家空間都有「好感區段」,物件適中偏少,看起來空曠、明亮,「少物美感」就能帶來質感生活。

為避免自己的物欲激增,林黛羚會替自己設定各種生活限額。例如,她評估人生需要六雙鞋,打開鞋櫃就是三雙帆布鞋,夾腳拖、布鞋、拖鞋各一雙。下次當她見到心宜鞋款,就要問自己——要淘汰哪一雙?想不出來、捨不得丟,那就先別買了。

林黛羚也分享居家斷捨離的技巧。首先,處理「面」的雜物,如桌面、檯面、地面,「因為效果立竿見影」,餐桌上不再是信件、帳單的定居處,擺上一瓶鮮花,看了賞心悅物;走道清出一條明確動線,也顧及安全性。

再者,「超過2年以上沒用到的日常品,丟。」林黛羚說,就算是曾經花大錢買下的昂貴廚具亦同,「體會一次荷包失血的痛,以後就知道了。」

若實在是猶豫不決,林黛羚也給了一個「限時緩衝期」。例如出國玩回來的紀念品等,可以先封箱,在手機設定一年後提醒——「但到時候打開前,你要先想起裡面是什麼。如果想不起來?那也不用開了,直接丟!」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