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復建中橫太魯閣
台八線太魯閣不動明王廟周圍在四○三大震後受損。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八線太魯閣不動明王廟周圍在四○三大震後受損。記者余承翰/攝影

破碎太魯閣 觀光該何去何從

交通部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站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寧安橋下方的不動明王廟前,雙手合十地虔誠膜拜,祈禱搶修人員在重災區內執行工程時平安,也像是替這片曾遊客如織,如今卻路塌、橋斷,蒙上厚厚一層灰的土地,祈求神明保佑。

這座由有工程背景的日本警察梅澤柾於一九一四年在天然巖穴中建立的廟體,於震後鋼筋裸露,原本搭建的紅色鐵皮遮蓋、紅欄杆、金爐早已不見蹤影,只剩些許殘骸,躺在立霧溪畔。

台八線太魯閣流芳橋旁人行橋因強震斷裂。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八線太魯閣流芳橋旁人行橋因強震斷裂。記者余承翰/攝影

青山重創 山壁灰色光禿

如受重創的不動明王廟,台八線中橫公路東段的太魯閣,在四○三大地震後,滿目瘡痍都不足以形容這座每年平均可吸引四四○萬人次造訪的國家公園,所面臨的巨變。

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道路旁散落零星落石及廢木土堆,落石清了又掉,掉了再清,已成為太魯閣的日常。記者余承翰/攝影
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道路旁散落零星落石及廢木土堆,落石清了又掉,掉了再清,已成為太魯閣的日常。記者余承翰/攝影

本報採訪團隊於強震後兩個多月,六月廿日挺進太魯閣,直擊這片土地。記者站在太魯閣工務段頂樓,往東遠看立霧溪出海口,太魯閣大橋與太平洋相映成景,回頭遙望震後傷痕累累的太魯閣,滿是土石滑落的光禿灰色山壁。

地震數據 打破測站紀錄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趙韋安,調閱中央氣象署設置在太管處的太魯閣強地動站(ETL),地震時南北向最大地表加速度為一四八五gal,創下測站設置卅三年的歷史紀錄,這個數據讓他只能用「可怕」形容。

強震後,使台八線慈恩至太魯閣口,共十三處路段優先搶災復建,又以天祥至太魯閣口災情最嚴重,上邊坡崩塌、坍方及大規模落石,不少人在此喪命的燕子口與砂卡礑更得等七年後、預計二○三一年才能完成重建、開放。

修繕挑戰 與老天搶時間

當驅車從太魯閣牌樓進入,抵達不動明王廟所處的一八一K寧安橋前方時,詹晨耀回想,震後的橋面滿布岩石、碎礫,人車寸步難行。遭落石擊中而扭曲的橋邊護欄,如今仍垂掛半空。道路旁散落落石、廢木、廢棄物而成的土堆,落石清了又掉,掉了再清,已成為太魯閣的日常。

跨越立霧溪峽谷的流芳橋,過往旅客會駐足於觀景平台,近距離欣賞太魯閣峽谷,現與流芳橋平行的人行橋斷裂剩半座,觀景平台橋面剩厚厚泥土。詹晨耀不諱言,搶修過程最困難之處,莫過於山區天候變化,其次是餘震,更得兼顧民眾通行安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孫麗珠也直言,接下來可能會有颱風,修繕將面臨更大挑戰。

路面上的反射鏡鏡面,蒙上厚厚土塵,根本看不到來車;清澈的立霧溪水在土石滑落後,依舊是混濁灰色。太魯閣充滿不確定與挑戰的未來,究竟何時能撥雲見日?

太魯閣國家公園復原進度 製表/楊竣傑 圖/聯合報提供
太魯閣國家公園復原進度 製表/楊竣傑 圖/聯合報提供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