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願景夥伴 g0v 零時政府
國內三位工程師聯手,透過AI技術,開發台灣首款「植物辨識圖鑑app」,未來可望拓展規模,運用在生態保育工作。圖/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執行團隊提供

國內三位工程師聯手,透過AI技術,開發台灣首款「植物辨識圖鑑app」,未來可望拓展規模,運用在生態保育工作。圖/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執行團隊提供

國內首款植物辨識App 協尋失落的台灣特有種

你曾邂逅過路邊野花,卻只見其美,不得其名嗎?近日有三位工程師聯手,透過AI技術,開發台灣首款「植物辨識圖鑑App」。計畫初期以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內逾五十種花卉為範本;若開發成功,未來可望拓展規模,運用在生態保育工作。

本計畫是今年度g0v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獲獎專案。團隊工程師Denken Chen指出,目前市面上已有數款植物辨識App,但普遍有三點不足。

首先,圖鑑資料多在國外建立,因此難以辨識台灣本土的特有植株;再者,辨識度不夠精確,頂多判斷到「科」或「屬」的層次,「認得出它是杜鵑,卻不知道是哪種杜鵑」;第三,必須在網路涵蓋區域下操作,例如深山地區即無法使用。

這三點功能為何重要?「因為這款App的目標,是運用在生態保育工作。」Denken Chen說。

協尋烏來杜鵑 消失的台灣特有種

Denken Chen拿一張月前拍攝的台灣特有種「烏來杜鵑」照片。他說,烏來杜鵑是唯一的岩生性杜鵑花科植物,野生棲地就位在烏來區北勢溪的上游;但在民國73年,翡翠水庫開始蓄水後遭淹沒,自此消失。

政府曾嘗試另闢新地復育,但成效始終不彰,現已列為法定珍貴稀有植物,且至今仍無發現野生植株的紀錄。

Denken Chen說,現存的烏來杜鵑,大多僅剩在植物園內的景觀盆栽;但若沒有解說員的導覽,一般民眾也讀不出其稀罕之處。

「這是活生生因人類破壞棲地而瀕臨絕種的台灣物種,我們不能忘記。」如今,團隊想透過在地植物圖鑑App,喚起更多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

辨識一種花 拍上千張照片

要製作一款效度高的植物辨識App,必須建起一座龐大的數據與圖像庫。團隊工程師Prada Hsiung解釋,一朵花從花苞時期,到綻放、枯萎,最後凋謝,過程中的色澤與形狀變化多樣,「我們期待最終能讓使用者在任何時刻、任何角度拍,都能成功辨識出花種。」

「估計每一種花,都要拍個上百甚至上千張以上照片。」執行專案以來,Denken Chen時不時就會到大安森林公園捕捉植物身影。尤其,團隊中三位工程師,皆非「植物專業」出身,因此他們也與荒野保護協會專員合作,確認圖像庫的素材與物種相吻合。

手機存進一座雲端植物博物館

資料齊全以後,團隊工程師 Fumin Wang會將素材「餵」給電腦,讓機器自主學習(machine learning),「最終訓練出一顆電子大腦,放進app裡。」Denken Chen說,使用者下載了App,就猶如在手機中植入一座植物博物館。

本計畫目前僅針對大安森林公園內逾五十種花卉進行採樣。不過,Denken Chen表示,專案開發過程,皆會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也會開放圖像資料庫,換句話說,未來有興趣的民眾,都能「接力」擴充App的圖像資料庫,以支援台灣各地的植物種類;甚至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至其他領域。

「以後看到花朵,只要鏡頭擺在前面晃一下,就能知道它的身世了。」Denken Chen期盼,此款App能激發人們專研植物的興致;而當越來越多人持著App四處探險,或有一天,能再度在野外捕捉到烏來杜鵑的蹤跡。

更多「智慧型植物辨識圖鑑app」資訊,請見:https://grants.g0v.tw/projects/5a49255d8b4d8d001efe2e6a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