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地方創生求成效

陽光行動/專家憂 網紅追流量難扎根地方

政府持續投入地方創生進入第七年,一路陪伴地方創生活動的專家指出,檢視地方創生的成效不能只看產值,應先回過頭來問政策是要解決什麼樣的課題;其次,早該建立資料庫,免得大家重複做田野調查,欠缺效率。補助等資源不要只集中給青年,應讓有意願的壯年也能投入地方創生。

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林承毅認為,以產值來衡量地方創生成效,這不合理。例如青年培力工作站獲選團隊得到的補助金是三百萬,要求有二百萬元產值,未免強人所難。不如用一個創生團隊能讓多少老人獲陪伴,這類不是量化的社會影響力來評估。

林承毅對於所有補助資源限定給四十五歲以下的青年,覺得應該調整。讓「五十+」的壯年也可以參與地方創生。

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及研究所教授王本壯認為,地方創生應去除「社會公益」或「社會企業」的緊箍咒,各級政府應再檢視是否有完整的配套與支援體系,並因應潮流趨勢,引入適切的專業技術或數位科技,否則僅靠個體或小群體的努力。

長期投身地方創生行列的嘉義縣新港鄉小鎮醫師陳錦煌,直指社區創生重點在於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要找到特色吸引人潮,才能為地方創造機會。

陳錦煌說,「造人、造景、造產」是地方創生關鍵,要有人、景點,帶動產業發展,一環扣一環,但又與現實密不可分,年輕人回鄉面臨孩子教育、長輩相處問題,要解決這些生活壓力,才不會讓年輕人覺得回來就被綁死。

王本壯也說,有些所謂的青年返鄉、進鄉或異鄉創生計畫,常以經營網紅的概念,追求眼球效果及網路流量,很難扎根地方長期運營。尤其是在地方最常面臨到不同世代之間的觀念、價值與認知的差異,最容易的對應模式就是迴避,然後透過同溫層來取暖。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