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缺工 勞動力高齡化海嘯來襲
「企業明明很缺工,我不計較頭銜、薪資,只是想要一個工作,卻一個面試機會都沒有」,擔任過汽車公司高階主管的老王(化名),六十三歲退休,不到半年決定重返職場,結果「一切就敗在年齡」,讓他難以置信。人力銀行幫他隱藏年齡資料後,他很快上工,後來甚至當上中階主管。過去幾年雖然缺工嚴重,但像老王的高齡勞工要找到工作,仍是困難重重。
退休制度僵化 高齡歧視未消
國發會去年底發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顯示,隨著國人老化增速,勞動力也跟著老化,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中高齡占工作年齡人口占比,今年已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五,二○三七年將來到百分之五十,每兩人就有一個是中高齡。面對這波已經來勢洶洶的勞動力高齡化海嘯,政府及國人顯然都沒做好準備,從退休制度、企業僱用人力想法與相關配套都未跟上,企業對高齡就業者歧視未消,高齡勞動力完全未被善用,高齡勞參率與國外差距廿個百分點以上。未來各方若無積極作為,在這波勞動力革命中,恐將被海嘯吞噬。
少子化造成勞動力減少,這幾年各界目光都在日益嚴重的缺工問題,但缺工之外,國發會兩年發布一次的人口推估報告,揭露勞動力高齡化這個重大危機。也就是台灣不只勞動力逐年減少,人口老化加速,工作年齡結構也出現明顯變化。
推中高齡就業 專法成效不彰
根據國發會二○二四至二○七○年人口推估報告,若以中推估情境,今年工作年齡人口一五九六萬人中,就有七二六萬人是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中高齡,占百分之四十五點五;隨著占比逐年提高,十二年後、二○三七年到百分之五十,屆時台灣工作人口只剩一千三百萬人,其中六九一萬是中高齡。
十年前就有人疾呼應正視勞動力高齡化現象,但政府直到二○二○年才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去年屆滿四年,勞動部宣稱中高齡重返職場的人數達到十二萬五千人,等於一年才增加三萬餘名中高齡就業人數,難怪與世界各國相比,台灣中高齡勞參率一直都是「末段班」。
以二○二三年為例,台灣五十至五十九歲勞參率百分之六十一,遠低於日本百分之八十五點二、南韓百分之七十七點五、新加坡百分之七十七點一,德國百分之八十四點八、法國更高達百分之八十點九。六十至六十四歲勞參率只有四成,與各國差距在廿個百分點以上。六十五歲以上勞參率更低,我國二○二三年只有百分之九點九,南韓高達百分之卅八點三、新加坡百分之卅一點五、日本百分之廿五點七排第三,美國為百分之十九點三。
究其原因,中高齡就業專法推動成效不彰、退休機制僵化不動、企業對僱用高齡勞工仍有刻板印象等,造成台灣即將被勞動力高齡化海嘯吞噬而不自知。
領取就業津貼 去年僅千餘人
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面對少子化及缺工的問題,勞動部鎖定高齡勞工續留職場,希望四年可增加四十八萬名高齡勞動大軍,並推出繼續僱用高齡者補助,但上路至去年來重返職場的中高齡只有十二點五萬人、一年三萬餘人。其中提供的促進就業津貼,因必須符合相關條件,去年給予繼續僱用五十五歲以上高齡者補助件數只有一○五○人,執行成效不佳。
去年立院通過勞基法修法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卻是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台大國發所教授兼任教授辛炳隆說,勞基法強制退休規定原本就是「彈性退休」精神,發動權是雇主,只要雇主願意,勞工不一定要退休,修法增訂勞資協商,一來多此一舉,二來完全不具實質意義。
一○四高年級事業群資深經理詹宛榕表示,大型企業大多是原本就有聘僱需求,剛好達標準就搭順風車申請補助,並非補助增加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