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促建循環系統 外送平台扛責
紙容器垃圾量大增,環境部長彭啓明曾表示要推動外送平台提供循環容器,且政策上路不可造成民眾額外負擔;但實際觀察發現,點外送願意用循環容器者少之又少。專家認為,環境部試辦的政策見樹不見林,應該立法要求外送平台善盡社會責任,建立循環餐具收運、清洗系統,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台南市外送平台首創與循環容器業者合作,中西區角鑄燒餃子店鄭姓老闆是合作餐飲業者之一。他說,循環容器用到現在,沒有滲漏、衛生的客訴,品質很好,但至今每個月下單的餐飲不到十筆,民眾用完要歸還,回收點又不普遍,也沒有減價折扣,「嫌麻煩」拉低了配合意願,其他合作業者也有類似心聲。
環境部表示,一次用產品減量政策已擴大到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零售商品包裝和網購包裝等六種品項,尚未納入紙餐盒,且採循序漸進原則及以示範場域與重點業種試行,視成效逐步擴大實施範圍。
環境部坦言,目前擴大推行循環容器,因店家空間不足,難妥善存放與清洗容器,加上回收、清洗及運送等相關成本增加,降低參與意願;民眾用紙杯、紙碗習慣尚難完全改變,借用意願較低。
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指出,外送餐飲製造大量垃圾,外送平台業者對源頭減量應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環境部應趁訂定「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比照歐盟作法納管外送平台,規範外送平台每年提出垃圾減量率與作法,才能一勞永逸。
劉銘龍說,若立法規範,外送平台須設計輕量、不外漏等循環容器,也要打造清洗消毒容器的標準化工廠,透過減少向店家抽成的誘因,讓店家樂於配合;由於外送平台就是封閉型的逆物流系統,很容易向消費者收回容器。政府可視執行績效適當補助。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支持立法規範,呼籲環境部不要怕得罪財團。他說,紙容器垃圾氾濫已討論多年,環境部除准許紙容器作為塑膠容器的替代材質,遲未納入減量管制,還只推動試辦,效率牛步化。當前可先推動每個紙容器附一個QR碼,可追蹤流向、防止業者鑽漏洞逃繳清除處理費,也應擴大自備餐盒給十元或更高折扣,鼓勵民眾自備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