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信賴大醫院 分級醫療難推
最近藝人大S在日猝逝,引發轉診的討論,許多人終於了解,原來「直接衝大醫院」是只有在台灣才有的事情。前健保局總經理、陽明交大教授張鴻仁指出,在台灣去那兒看病都很方便,「怎麼限制大家不去大醫院?」他認為台灣人已經用自己的智慧,發展出一套自己轉診的制度。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鄭守夏也說,國內分級轉診的主要問題是民眾不大接受,「民眾自己把自己分級」,民眾基於自身需求與經驗,在心中自我醫療分級。
張鴻仁認為,生病想要去大醫院治療是人之常情,「爸媽生病,你會讓他們從小診所開始一路轉嗎?」一定是先往有規模的醫院跑,他建議,對於某些疾病的照顧,轉診應該倒過來,醫學中心把病人顧好了,再轉去下面層級的醫院好好照顧,這樣比較符合需求和人性。
鄭守夏也說,若無分級醫療,基層診所可能很難生存,應推行家庭醫師制度,由對你和家人最熟悉的醫師做第一道診斷把關,再提醒民眾就醫,但國內民眾太相信專科,大家不覺得家醫科和一般科醫師很厲害,這是醫療文化問題。
台大院長吳明賢坦言,民眾選擇醫院,對醫院的信賴感很重要。他上班第一件事一定去急診,要求各單位打開公床收病人,有人急診等了三天仍等不到床,建議轉院,但病人堅持要等,「台大醫院不可能趕病人。」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分級醫療還是要做,應從基層診所目前進行的糖尿病共照網、大家醫計畫等著手,超高齡社會慢性病患一定愈來愈多,應讓罹慢性病的民眾在基層獲得良好照顧。「醫師不是只有看病,更要讓民眾不生病。」楊志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