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青年跨齡當鄰居?多代共生居所 對每個世代都友善
成就一座偉大的城市,不能只是花火節、電音趴,或時髦的建設,更必須深入生活肌理,讓每一位不同世代的住民,在同一片土地上安適、共融,落實「對每個世代都友善」,以創新的思考及設計,讓每一世代在空間裡互動,並彼此需要。
解決世代隔離,化解世代衝突,已是各國政府重要任務。年底縣市長選戰戰鼓頻催,各地準百里侯及議員政見上又給了人民怎樣的未來與城市想像?對於台灣的「世代」問題,又提出怎樣的對策?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年度以「世代共好」為主軸,在不同世代間搭橋。首部曲「共容」探討世代的理解包容,二部曲「共榮」聚焦職場多代同堂的碰撞與創新;今天起將連三天刊登三部曲「共融」專題,共同思考台灣如何建構一個多代共生的安適居所。
全齡友善 能否納入政見
例如,我們能仿效英國,以孩子的觀點看世界,「封街,讓給孩子玩」嗎?安養院與幼稚園「合體」,成為老少互訪、共學之地?甚至,老人、租屋青年「青銀共居」,跨齡當鄰居?「世代共融」專題將一一檢視,也呼籲各縣市長參選人將全齡友善的城市規劃納入政見。
德國廢墟 建多代共居宅
願景工程採訪團隊帶回德國經驗,政府攜手民間合作社,以社會住宅形式,打造多處「多代共居宅」。曾經坐落在二戰焦土上的紐倫堡廢墟,如今已是跨越世代的溫暖居所,讓獨居長者及單親家庭互助、共存,成為另類家人。
報導之外,願景工程在八月廿八至卅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三場「公民沙龍」,邀請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瑪帛科技共同創辦人黃治綱等人以「世代共融─全齡化環境」為題發表短講,歡迎報名或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粉絲頁線上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