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毀度假村 員工四散盼重生
四○三地震逼走花蓮許多老店,文青冰店「正當冰」平時幾乎都客滿,地震後生意一落千丈,「觀光客銳減,現在營業額一天不到一千元,員工薪水要十五萬元,真的撐不下去了」,冰店創辦人「怪酥酥」無奈地說。
這場大地震讓花蓮觀光進入寒冬,過去熱鬧的花蓮街頭,如今因人潮退去顯得冷清,許多名店、老店、民宿都因苦撐不了,只能無奈熄燈,離開花蓮,正當冰只是其一。
怪酥酥說,去年九月店長辭職,乾脆把店收起來,改到台北開店,花蓮熟客只能到台北吃冰;接下來把事業重心放在西部,有機會還是希望重返花蓮。
暑假旅遊回溫 住宿仍不到三成
地震發生後三個月,花蓮幾乎沒有旅客,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琄菡說,雖然去年暑假略有回溫,但整體住宿率僅約兩成五到三成,與往年八成五的高峰相比減幅驚人,僅剩不到三分之一。
「我們也忍痛離開了。」葉宿文旅執行長盧申威說,一個月住宿率只有百分之二到五,每月維管成本五十萬元,加上人事費用及房東要漲租金,根本無法支應,去年七月決定退場。
蔣小姐十八年前在美崙開民宿,她的熱情和親切讓生意一直穩定經營,去年地震後,住房率一路下滑,最慘時等好幾天都沒客人,估計短期內花蓮觀光恐難有起色,已打算賣房子轉業止血。
「疫情時也沒有這麼慘。」蔣小姐嘆了一口氣,震後花蓮遊客稀稀落落,同行都在苦撐,她也靠拿手的烘焙手藝斜槓當民宿主人兼烘焙師傅,手作貝果、肉桂捲等透過親友口碑分享,既能增加收入,也讓自己不閒得發慌。
山月村沒水電 經年仍無法營運
「太魯閣山月村」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台地廿年,旅館主打太魯閣傳統文化,在四○三強震中被擊倒,一顆巨石毀掉小木屋和相關管線,沒有水源的山月村無法營運,儘管小木屋前廣場綠草如茵,咸豐草花開得茂盛,如今員工已四散各地。
前員工宋育騰把山月村在新城老街的招待所,掛牌改名為「太魯閣山下村」,雖然眼下還看不到復甦的希望,但期盼在此成立希望基地,推出風味餐、咖啡等餐飲,未來能接回離散的員工;他堅信「沒有不景氣,只有不努力」,有朝一日山月村重建完成,大夥就能重整團隊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