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台灣將邁入非核
核廢料難以處理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對核能的理由之一。路透

核廢料難以處理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對核能的理由之一。路透

學者質疑 拿核廢反核不科學

核廢料難以處理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對核能的理由之一,先進國家處理高階核廢料有兩種路線,一是等待再利用技術商業化,二是永久封存。台灣的選擇偏向永久封存,但等到三座核電廠都要除役了,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選址法案的立法工作仍沒看到進展。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表示,根據政府規畫,對用過核燃料的處置方式,是永久封存在最終處置場,且此最終處置場預定二○五五年開始運作,現在已是二○二五年,卻連選址法案都尚未立法,導致選址探勘都無法進行,就算進入非核家園,核廢的問題依舊存在,以「核廢無法處理」作為非核的理由,既不科學又不負責。

經濟部去年五月訂定「經濟部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專案辦公室設置要點」,經過將近一年才為核廢辦公室找到主任,由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杜文苓出任,首要目標是完成高階核廢料選址法案立法,草案預計今年底前送行政院會審查。

核廢問題成了政府推動非核的理由之一,但非核之後則衍生能源不安全的問題迫使政府必須面對。中央大學台經中心研究員梁啟源指出,各種能源安全存量最低的是天然氣,只有十三天,核電大約一年半,但國家的能源轉型政策將燃氣發電占比由百分之四十二點五提高至五十,「這是台灣能源安全的脆弱點」。

梁啟源說,基於國家安全,台灣不能放棄任何一種電力來源,現在卻正在放棄無碳、基載電力、安全存量最高的核電;核電是最不怕被封鎖的能源,這對國安能源安全是很大的問題,「廢掉核電,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講是最不利的作為」。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