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小水力加入供電
花蓮吉安鄉南華社區的微水力利用水圳發電已營運七、八年,儲存電力的電瓶成本高是社區沉重的負擔。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吉安鄉南華社區的微水力利用水圳發電已營運七、八年,儲存電力的電瓶成本高是社區沉重的負擔。記者王思慧/攝影

南華水圳發電 成社區重擔

花蓮南華社區有條清澈且水源充沛的水圳,寬約二公尺,花蓮農村矽谷實驗室創辦人洪健龍在七、八年前找南華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用水圳做微水力發電,打造食農與綠能教育場域,後來發現電瓶容易老化,儲存電力有困難,二至三年就要汰換,維護成本相當高,成了社區沉重的負擔。

洪健龍出資置水輪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梁紹強提供場地,「南華微水力發電場」以公益出發,希望藉此改善社區環境,由於是社區發展再生能源的「範例」,當年成果展吸引時任立委、現任副總統蕭美琴及農委會等大咖蒞臨,台電也協助升級設備,提升發電效能。

不過,梁紹強說,微水力發電雖美好,由於機組投資成本高,發電量卻有限,一天只有六度電,儲存電力的電瓶成本高,且二、三年就得換新,一換就是一、二萬元,對於社區來說太貴了。

後來梁紹強向台電提出「電力存摺」構想,把發的電「存(送)」進台電饋線,再給回饋社區公共電費的優惠電價,也避開社區收入的利益糾葛。目前電力主要用在社區及周邊路燈、溫室等;若遇颱風,就要迅速收起水輪機,避免泥沙淤積破壞機組及影響水源。

洪健龍說,南華微水力發電後來由台電提供升級版的綠色機組,下半部是水輪機,中段是變速器,上半部是發電機,發電後一路傳輸到電控箱和對面的貨櫃屋儲存電力,提供溫網室的照明,形成完整的綠電場域,現在開放作環境教育及水輪機組的實驗場域。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