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顧失智母近20年 張善政:痛苦漫長的告別
「當時接到爸爸來電說『媽媽不見了』,那時我菜也不買了,趕快開車回家。」桃園市長張善政回憶多年前失智母親走失情景,語氣仍顯得焦急。趕回家的路上,他內心五味雜陳,明白「時間拖愈久就愈難找到人」,要把握黃金時間找人。
張善政說,母親不到七十歲罹患失智症,原本症狀輕微有行動力,當時接獲走失消息,立刻急奔回家找人,如熱鍋上螞蟻。幸運地,父母居住環境相對單純,就在距離家門約五百公尺處,看到了母親熟悉的身影,他趕緊停車,把穿著拖鞋的母親拉上車。
照護失智家人 尺度難拿捏
「這是不幸中的大幸。」張善政推測,母親可能只是想到院子晃晃,卻不知一步步離開了住家範圍,因為認知錯亂,讓她愈走愈遠。這段失智母親走失經歷,雖然只發生了一次,卻已讓他備受衝擊,坦言照護失智症家人的尺度很難拿捏,「總不能把家人關起來」。
張善政說,父親當時已退休,也聘請外籍看護照看母親,但看護周日會休假外出作禮拜,家人也不可能全天候廿四小時盯著母親,因此當時身邊親友的心理壓力都很大,那時也很少有防走失手環的工具。所以每到假日,親友都要全神貫注,緊盯母親一舉一動,深怕她再次走失。
台灣高齡失智人口增至卅五萬人,輕度占三成三最多。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說,極輕度、輕度與中度失智症患者,手腳功能還不錯,恐因空間認知出問題而走失;即便身處在熟悉的環境,例如到住家巷口卻轉不進正確巷口、在家裡也可能找不到廁所,或出現妄想,增加走失機率。
家裝監視器 請母交車鑰匙
陽明交大特聘教授林志潔陪伴罹患失智症的母親長達八年,漫長的病程,不時讓她湧現淚水。她回憶,二○一七年某日,忽然接到母親焦急來電,恐懼地說自己開車外出剪頭髮,卻沒辦法開回住處,而母親所在地,距住處不到四百公尺。
「從此,母親就不一樣了。」林志潔說,原本獨立、自主、有活力的母親,變得焦慮與憂鬱,也有過幾次走失紀錄。最嚴重的一次,警方在公園發現未穿外褲的母親,讓林志潔嚇壞了,推測母親應該是到公園散步,上廁所卻沒能力再把褲子穿回。
林志潔在家裡裝網路監視器監測母親行蹤,擔心母親開車危險,只好請母親交出車鑰匙,種種過程都讓她不捨、心痛,感嘆「溝通最困難,也最身心俱疲」。
她忘說再見 就跟我們道別
每回談及失智議題,張善政總是心有戚戚。照顧失智的母親近廿載,有如一場漫長的告別,他回憶,母親「一開始是忘記事情,慢慢地家人一個個都不認得,最後只記得童年的事。」隨身體機能衰退,不得不轉至安養院接受長期照護,直到離開人世,「她忘記說再見,就跟我們道別了。」
作為桃園市長,張善政將這段痛苦的經歷轉化為動力,尤其自己的舅舅也罹患失智症後,他更加關注預防失智症的重要性。他除鼓勵民眾提早進行基因檢測,也深有感觸地說,中央應投注更多資源在失智政策上;「與其等走失後動員人力搜尋,不如預先投資防走失設備,可能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