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師資荒國教危機

增加教職吸引力 學界:廢除校事會議防濫訴

面對來勢洶洶的少師化風暴,學界、教團都認為,教育部應針對教師建立法制化調薪機制,提升教師待遇,鬆綁社會人士回流教職也要有配套;再者,更應該廢除校事會議,防止濫訴,補充行政人力,減輕教師負擔。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早年教師的薪資尚有吸引力,但隨著經濟發展,各行各業薪資提升,教師薪資上漲緩慢,應盡快把落後的薪資差距補上,建立法治化調薪機制,才能慢慢扭轉現況,「時間不多了」。

暨南大學教育學院長陳啓東表示,教育部已請大學開設STEM類科教育學分班,讓有志投入教職的社會人士有機會修讀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卻沒有配套。以取得中教教師證為例,教育專業課程至少需取得廿六學分,並修讀教育專門課程,但因補修的課程多,又多只能隨班附讀,不能於假日期間進修,導致許多人卻步。

陳啓東說明,較妥適方法,應像過去為同一科系或有相關領域工作經驗,即可抵認專門課程學分,但還是需實習、考教檢。

陳啓東談到,校事會議在實務運作下演變成濫訴平台,反正檢舉他人沒負擔,「但被檢舉人怎麼去舉證自已沒做過的事?」進入調查後需找調查員、寫報告,若當事人不服還能繼續申訴、打官司。即便還教師清白,也已對當事人造成極大身心壓力。建議校事會議應廢除。

代理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也談到,國外多設有業界人士回任教師、取得教師資格等管道,但國內都把門檻拉太高。例如持有高中生物科教師證者,如果要轉任國中教自然科學,需補修其他其他科目,卻規定一定要於「在職狀態」回師培大學補完學分,幾乎是強人所難。

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秦夢群表示,教師工作繁複,加上家長濫訴,都造成教師重大壓力,「少師化」的現象會愈加惡化。現在最重要的是解決校事會議與家長投訴問題,以適當程序防止濫訴的現象。此外,對於校內適當行政人力的撥補也相當重要。

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表示,校事會議至少要從「不具名投訴不處理」先改革,不具名就是不負責任,校園不應該花費時間和人力在不負責任的人事物身上,簡化庶務、優化體制,才能讓教師重拾對志業的熱情。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