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難題 循環杯殘留口紅印 消費者不敢用
環境部推動擴大使用循環餐具,要克服的難題不少,例如曾發生循環杯上有未洗淨的口紅印,讓消費者不放心容器的清潔,用後歸還的便利性、衍生的成本是否轉嫁消費者或外送員、店家,都攸關成敗。
環境部從二○二三年起要求連鎖便利商店、速食店須有百分之五門市提供循環杯(外借杯)租借服務,由業者提供可重複使用的杯子,給消費者盛裝飲品外帶,之後限期歸還至特定回收點。但傳出有民眾拿到殘留口紅印的循環杯,讓許多網友直呼不敢用。
台北市環保局科長林鈺惠說,從清洗流程與檢驗數據來看,循環杯的清潔要求高,必須消毒殺菌,其實比自己洗的杯子還乾淨。
但台南的王姓基層員警說,就是沒時間、不方便外出才會叫外送;他曾用過一次循環容器點外送飲料,杯子洗乾淨送到回收站,覺得很麻煩,不如用自帶杯去門市買還有減五元優惠,所以後來沒再用過,除非有誘人的循環杯優惠方案。
另一名廖姓偵查佐和陳姓國小老師都沒聽過循環容器,直覺很不放心,也不贊同政府強制推行。陳老師說,政府若要強制推動外送使用循環容器,業者肯定會將成本轉嫁消費者,造成外送價格更貴。
綠色和平組織減塑專案主任莊筱庭說,推廣使用循環容器,關鍵是借還點要多、容器要規格化、收回的逆物流要方便,借還率才會提高;但使用大量循環容器仍耗費不少資源,只是過渡方案,最佳解方還是推動消費者自備容器。
三年前環境部推動四大連鎖超商業者應提供自備杯者至少五元優惠,北市環保局巡訪統計,北市民眾自備杯率原為百分之十,五元優惠政策推出後,今年已倍增至百分之二十一;未來的宣導力道也將轉向提倡民眾自備杯。
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認為,中央要推外送用循環容器,要有明確政策創造市場規模,例如每年要有使用率的目標值,才有業者願意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