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過口蹄疫…養豬大軍 逆襲煉金
再兩個多月,重創養豬業的口蹄疫即將拔針,台灣將重返非疫區。二十二年前,這場浩劫讓養豬業一千七百億產值瞬間蒸發,近五千戶養豬場關門大吉,卻也創造出一套汰弱留強的重生機制,能夠撐下來的,多數較注重生物安全,謹守「批次管理」原則,不混齡、混群飼養,時時用戰戰兢兢的心態面對防疫工作。
踩屎尿搶廚餘?翻轉髒臭 豬窩清潔溜溜
想到養豬場,你腦海中場景,是不是一群擠在破舊豬舍,踩著屎尿爭搶老農餵養的廚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要拋棄這個刻板印象,重新認識台灣養豬業了。
伴隨傳統農場出現的小規模豬舍,俗稱「後院養豬」,這種形態的養豬場至今仍存在,卻未必髒亂、落伍,只因飼養頭數少,所以相對不那麼重要,台灣的主力豬肉供應商,早就升級成現代化的大豬場。
睡高床吹涼涼…養豬教父 打造無臭王國
現代化豬場泰半採用高床式管理,確保豬隻不用終日和屎尿共存,排出的糞尿甚至可做沼氣發電。二十多年前,台灣現代化養豬教父余如桐,就協助養豬場打造「負壓水簾」設備,確保豬隻圈養在最舒適溫度,並兼顧衛生防疫,養豬場幾乎接近無臭,徹底翻轉既存的髒臭印象,也不會對周遭環境造成負擔。
專業養豬場謹守「批次管理」概念,例如雲林「正鋼種豬畜牧場」,就是以三周齡為單位,統進統出分批、分齡育成和飼養,不僅提升管理效率,也能減少問題豬隻交叉汙染,大幅提升豬場防疫力。
養豬業一直是台灣最關鍵也最具競爭力的農業與畜牧產業,台灣豬肉更是深受日本消費者喜愛,口蹄疫爆發前的全盛時期,台灣豬肉在日本市場占有率高達近五成。
口蹄疫拔針年!砍掉重練 不讓浩劫重演
台灣養豬業禁止出口逾廿年,但產值仍然驚人。農委會統計,一〇六年台灣豬肉產值超過七百五十億元,占總體畜牧業產值逾百分之四十六。若納入上下游的飼料、屠宰、加工、零售等關聯產業,總產值估逾一千六百億,提供二十三萬個工作機會。
豬肉是台灣人最愛吃的肉品,每人每年平均吃下約三十六公斤;國民美食滷肉飯、炸排骨等,更不能沒有優秀肉品,養豬業始終肩負「餵飽台灣人肚子」的重責大任。
今年是豬年,本該是台灣口蹄疫拔針,重新成為非疫區的「豬事大吉」年,偏偏遭逢中國大陸的非洲豬瘟威脅。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該重新認識升級、加值後的台灣養豬業,成為共同守護產業、餐桌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