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篇/一念留住白鸛飛田
「我們把農田弄成這樣,是不是有點過分?」
回到1971年,最後一隻白鸛死於豐岡,登上報紙。第一任豐岡市白鸛共生課長佐竹節夫回憶,大量農藥、砍伐松樹,導致無處築巢的白鸛體內累積毒物,蛋殼更因過薄無法孵化,逃不過瀕臨滅絕。
豐岡人開始深切省思,究竟如何讓農人與白鸛共存?
1989年第一隻人工孵育白鸛成功。三年後,豐岡設計白鸛專屬的復育農法,採無農藥及減農藥生產,後者減少7成5農藥用量、使用單一病蟲害藥物,避免複合式農藥傷害生態;水田維持水位,留給蝌蚪、青蛙生存空間。
2005年是戲劇性的一年。為了一隻過境停留的白鸛,縣市合作耗資上億,買下一塊正要整頓為大型農業區的戶島溼地,保存為白鸛棲地。同年,第一隻復育的白鸛野生放飛,那一天,代表的不單單是稀有鳥類回到野生環境,而是豐岡市準備好迎接牠的環境。
尋找三方共存方式
去年調查,豐岡的天空已有163隻白鸛;今年春天,豐岡迎接10隻白鸛幼鳥誕生。
白鸛不只庇蔭了田間生物,也帶動商機,啟動一連串的正面效應。復育米釀出的白鸛清酒,全日空特別指定在機上販售;所有掛上白鸛的列車、婚禮、農產都深受歡迎;幾公里外的新潟縣朱鷺、宮城縣白額雁,也陸續推出復育農產。
豐岡以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尋找讓人、農業與生態環境共存的方式,成為經典的「里山」案例,值得台灣參考。「里山」一詞,在日本代表人與自然共存,融合生活、生產、生態。關注里山倡議近20年的京都龍谷大學講師谷垣岳人對我們說,「把農田弄成這樣,是不是有點過分?」這一個問題,是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必經的反思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