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用多次…再生水治本救急
企業要設廠,水電就得到位,這是一直以來的思維,但今年開始轉變,未來企業要設廠,得先自己找水。不只是工業改變了與水的關係,農業也有新調整,大規模改變灌溉方式,把水省下來。
站在台中福田水資源回收中心汙水處理最後一道程序「加氯消毒池」旁,處理後的清澈放流水直接排入綠川、流入台灣海峽,響亮流水聲,足見水量之大。
占地13.6公頃的福田水資中心,緊鄰住宅區,蒐集台中市六個行政區的生活汙水,今年營運邁入第14年,每日汙水處理量由2萬噸增至7萬噸。這些處理過的生活汙水,未來不再只排入大海,而是台中地區珍貴的水資源。
一個月前,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和台中市政府簽署意向書,預計2020年起每天供應13萬噸處理後的再生水給台中港工業專區,目前有意使用的廠商有中龍鋼鐵、台電、橋椿、友達晶材和日商台灣電氣硝子。
台中港務公司台中分公司工程處長林佑任說,廠商預計使用福田再生水10.6萬噸,等於未來有10.6萬噸的自來水多出來,加上現有供水餘裕10萬噸,台中港工業專區供水量等於翻倍。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說,工業用水量雖少,但缺水忍受度低,過去仰賴雨水,但氣候變遷下,傳統水資源不足,汙水再生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中鋼公用設施處處長陳榮貴說,2009年的八八風災,高雄林園斷橋,高屏溪攔河堰泥沙堵塞失效,大高雄大缺水,中鋼水源鳳山水庫改提供民生用水,造成中鋼近年來最大的缺水危機,從此,中鋼開始思考分散水源,再生水就是其中之一。再生水的最大
好處是供應穩定,不受天候影響,平時用於補充自來水,但到了缺水緊急時刻,就成了生產設備的「救命水」。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台灣的旱、澇發生頻率,從以前每20年一次,快速提高到每七、八年一次,工廠營運的缺水風險也跟著增加;台灣水資源再生協會秘書長游勝傑形容,廠商買再生水,就像買保險,減少缺水對產業的衝擊。
行政院今年核定,2031年每天供應工業132萬噸的再生水,比原先目標提高一成。游勝傑說,這些再生水約可取代三成的工業用水, 多出來的自來水移用民生, 相當於500萬人的用水量。
水利署研究顯示,2031年我國供水缺口將達210萬噸,高雄、台中分居缺水縣市第一、二位,每日缺水39.6萬與30萬噸。有鑑於氣候異常,降雨量難料,加上水庫開發不易,水利署改採「以供訂需」的水資源管理策略。
楊偉甫說,政府手上有一本帳,清點各流域的水資源量,廠商要開發,超過供水上限,必須自己去找水。
「未來工業要盡量使用循環水,像是提高廠內回收率,或是從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這些量的總和,就是未來工業成長的空間。」楊偉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