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品牌搶進歐美日澳 嘉鴻遊艇帝國笑傲亞洲
經濟日報推出「尋找隱形冠軍」系列專題報導,介紹致力於追求產品創新、差異化的「小而美」企業。這些企業透過技術提升,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為台灣經濟增添動能之餘,也默默提供正向能量,創造台灣美麗新願景。
呂佳揚剛卸任台灣遊艇公會理事長,心中對產業發展始終有一份使命感,期許台灣業界繼續乘風破浪,在鞏固亞洲遊艇製造中心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朝向亞洲遊艇展售中心、海上遊憩中心邁進,跨入新紀元。
台灣遊艇製造業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美軍顧問團駐台期間,美軍人員拿一些設計圖給廠商按圖施工,做小型木製帆船,在機緣巧合下,發展到動力遊艇製造。至80年代,全台出口遊艇數量已達上千艘,但均為30至50呎小型船。
當時呂佳揚從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依其專長很容易進入中船工作,但大公司分工細,無法滿足他,於是轉為製作遊艇,主因遊艇可以參與從無到有的經過,學習更多;而且有不同船型設計,能常面對很多有趣的挑戰。
懷抱著對遊艇的高昂興趣,呂佳揚在從基層工程師做起,歷經五年磨練、熟悉生產環節,1987年集資在高雄小港成立嘉鴻遊艇公司,踏上創業旅程。
迎合客戶 砸重金設計船型
不過,創業隔年即遭遇台灣遊艇業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寒冬,由於新台幣升值、工資提高、原物料上漲,以及主要出口地美國實施奢侈稅等影響,業界發展從顛峰摔落至谷底。
呂佳揚說:「公司成立後五年,台灣遊艇製造廠由上百家縮減至不到30家。因為新台幣匯兌的問題,幾乎所有遊艇廠損失慘重,剛起步的嘉鴻也無法倖免,面臨沈重營運危機。」
面對巨大災難,呂佳揚開始思考轉型,不再以美國為唯一市場,快速切入歐洲市場,並邀請當地設計師打造純歐洲血統的船型,以迎合不同設計及品味需求,並搶進日本、澳洲等地市場。
自1993年開始,他發現世界遊艇潮流逐步朝高附加價值的大型豪華遊艇發展,因此投資開發24米以上的船型,正式進軍大型遊艇市場。他並集中行銷資源,透過專業性雜誌、自辦刊物和參加國際性展覽等管道,強打自創的「Horizon」品牌。在生產方面,積極進行系統性整合,建立管理平台,讓效能發揮到極致。
由於對外、對內的幾個策略改變,讓嘉鴻走出營運陰霾,隨著整體效益顯現,訂單應接不暇,小港廠產能大爆滿。
譜三部曲 拚海上遊憩中心
2000年,呂佳揚啟動擴廠新布局,先後成立專門製造船殼及構件的「先進複材廠」、負責生產15米至24米豪華遊艇的「鴻洋大發廠」、專責生產30米以上豪華遊艇的「嘉鴻旗津廠」;母公司「嘉鴻小港廠」則負責生產18米至36米的各式遊艇。接著他設置集團管理中心,展開集團化整合管理,以分進合擊的概念,利用群體力量達到資源、功能及效率的最大化優勢。
在專業分工下,2007年開始每年出口總值占台灣遊艇業總出口額三分之一,奠定業界龍頭地位,更帶領台灣遊艇業挺進世界第五大遊艇製造出口國之列。
對於國內遊艇業未來發展,他勾勒出「三部曲」藍圖。首先,雖然台灣南部已是亞洲遊艇製造中心,但船廠和零組件供應商仍然分開,必須統合資源;而南星計劃遊艇產業園區可扮演整合角色,使上下游產業鏈更緊密,讓製造中心如虎添翼,拉開與大陸的競爭差距。
其次,他希望高雄成為全世界知名的遊艇展售中心。去年隨著高雄展覽館的落成,首屆高雄遊艇展正式登場,但這僅是起步,業界可以利用兩年一次的展覽平台,舉辦新產品發表,建立口碑。
呂佳揚認為,政府應以台灣為基地發展為海上遊憩中心,如離島小琉球、澎湖,甚至石垣島等均能納入範圍,當聚落形成後,對產業界將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