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火種,民間出木柴」 蔡英文要讓經濟民主化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想要把台灣打造成什麼樣的國家?打破「悶經濟」,成了民進黨上台後首要課題。根據民進黨的說法,新政府不會像以往一樣用國家資本進行投資,且現在財政困窘,政府不可能下場,政府要做的是引導出一個方向;蔡英文過去用「堆柴火」概念來說明:政府出火種,民間出木柴,再加上國際資本,讓整個產業動起來。
新政府藍圖: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
蔡英文在競選時,就政治、經濟及社會各提出五大計畫,她在新經濟政策的架構下,提出「創新、就業、分配」三個核心,以此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另配合提出新南向政策、海洋政策,鋪陳新政府的新政藍圖。
在選舉時參與政策制定、選後擔任蔡英文政策辦公室執行長的張景森說,蔡英文要做的不能說是提振經濟,比較像是「產業的文藝復興」,銜接過去的產業基礎,利用現在擁有的優勢,透過「連結未來(未來趨勢)、連結世界(國際潮流)、連結在地(國內的實力)」三個產業發展策略,依據台灣的客觀條件和比較優勢,規劃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
張景森說明,產業是台灣的核心,有好的產品才有競爭力,也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以往台灣靠電子業,現在不能固守在原有的電子業,要讓更多產業起來,但也不是放任主義,因此,還是要有產業政策,也要讓產業和學界形成夥伴關係,但政府的角色也不是像韓國大商社那種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而是協助產業把聚落做出來。
策略性產業:帶動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民進黨政策幕僚解釋說,民進黨要推動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從綠能科技、物聯網、生技、精密機械、國防產業等策略性產業為主,希望藉此帶動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以往外界常常在批評政府沒有效率、沒有策略,法規又不合時宜,民進黨在競選期間提出了政見後,選後已有一組幕僚專門負責法規的研修,期望在上台執政後,透過行政與立法兩院合作,一一修訂相關法規,讓產業創新有現代化的制度支持,避免以往因法規不足,導致技術、人才大量流失,無形中也造成企業創新研發的意願與能力下降。
蔡政府新經濟的另一主軸,是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從重視GDP成長轉為追求兼顧就業、薪資、所得分配、區域平衡等多元目標。過去幾年,在各種「分配正義」的呼聲中,民進黨認為,若要解決,還是得先從提升經濟成長開始。
新南向政策:建立全套國際經濟布局
所以,「新南向政策」或「海洋政策」,就要配合登場。「新南向政策」是民進黨的外交政策,但深究其中,就是一套國際佈局的經濟政策。蔡英文日前到台中參訪精密機械時,閉門會議裡就提及「併購」,也就是說,以台灣精密機械的實力,若能併購歐洲一些以技術見長的小廠,提升技術之餘,也是對外的佈局;或是藉由培植東南亞目標市場的人才,學成後可派駐回到他們的家鄉。
在新政府的經濟政策中,還有一個核心概念,就是「經濟民主化」。一般說民主化,往往指的是政治,但民進黨強調經濟民主化也是民主國家的特色之一,可是總統已經直選二十年的台灣,經濟民主化仍跟不上政治民主化的腳步,對台灣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民進黨財經幕僚說,推動經濟民主化是國家刻不容緩的事,無論在財政預算、資源分配,甚至到公共建設,都相當重要。
新政商關係:企業家不需變紅頂商人
這位幕僚說,我國的預算制度相當僵化,預算及資源分配不民主,公共建設充滿太多政商關係的運作,其中包含一些BOT或國有土地標售,經濟模式偏向財團,久而久之,國家整體經濟就會出現分配不公平的爭議。他強調,公司治理若不能由專業經理人來負責,公司治理及決策無法民主化,對企業經營效能也不好。
也因此,蔡英文去年五月拜會工總時,曾提到「建立『健康透明』的政商關係」,讓企業家在商場上專心開拓,不需花時間、金錢投資政治,「不需讓企業家變成紅頂商人」,應把這些錢用在照顧員工、嘉惠消費者、對環境友善措施等。一位立委說,民進黨希望讓財團影響政治的力道減緩,讓企業做好企業的事,而不是像以往靠著經營政商關係來獲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