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伃均

1994年生
47%灼傷
台北市,學生。

鄭伃均(十六)新髮型、新氣象、再出發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江佩津

 圖/受訪者提供
圖/受訪者提供

當初為了植皮而取的頭皮,理短的頭髮逐漸變長,事件發生前的伃均是長髮,而事件後短髮造型的她,也逐漸習慣自己的樣子。在醫院中不方便洗頭而出油的時候,伃均會用髮帶一口氣包起來,而在夏天快要開端的四月底,她跑去染了紫灰色,被問及有沒有被周遭的人罵,她說,一開始連家人都沒有發現,如今顏色有些退去,新的髮色讓她看來更有精神。

「剛染完沒人發現,比較深的紫灰色,但爸爸到前幾天才發現,很厲害吧。」伃均說,「穿衣服也會比較好看,之前就很像不會整理這樣,也比較有精神。」

談及家裡時常會有些摩擦,或是因為復原緩慢而出現的低潮感,因為換了造型多了新氣象。

天氣晴朗的週末,哥哥試著約伃均出門運動,她騎腳踏車,哥哥在後面慢跑。這是伃均受傷後第一次上路,穿著壓力衣,踩著腳踏車,在家附近騎了一陣便熱到滿身大汗。「熱到發飆,後來還跑去7-11吹冷氣。」伃均說。

在事件之前,她不時會到健身房報到,享受運動大汗淋漓的快意,只是現在還未進入初夏,不用到運動,只要在沒有冷氣的戶外走上一陣,熱跟癢就會找上門來,有時還會熱到頭暈。儘管是這樣的不舒服,伃均還是不敢脫下身上的壓力衣,至少要穿上三年的壓力衣,「不穿還是真的會有差,疤會變厚。」談起壓力衣,媽媽跟伃均皆異口同聲地說:「夏天穿真的不舒服。」因為身上還有零星傷口,在紗布之上會先套上一層絲襪,避免摩擦,再穿上壓力衣、拉上拉鍊,這樣多層的包覆,流汗的不適會更加放大。

雖然經歷過這一次經驗後,伃均暫時還是對於要再騎上腳踏車有些遲疑,但哥哥仍是會鍥而不捨地約她出門,現在媽媽只要跟身邊的人提到哥哥,大家都想要幫他作媒,哥哥形容:「現在就像在照顧女兒一樣。」以後應該是個好爸爸,媽媽說。媽媽跟伃均身邊的朋友只要看到哥哥的照片,就會說這是全台灣、全世界最好的哥哥。媽媽忍不住有些醋意地說,大家都認識這個哥哥,連在台大回診遇到的八仙傷友都是。「我就說怎麼都沒有人說這個媽媽很好,人家就說媽媽對女兒好是應該的,可是很少哥哥會對妹妹這麼好。」

生命狀態的起伏,有時憂鬱,有時歡樂,是伃均一家的寫照,踩下腳踏板的背後,是傷者許多的努力以及身後的支持、家人無限的愛與關懷。

鄭伃均(十七)復健兼減肥,核心肌群訓練之路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江佩津

 圖/受訪者提供
圖/受訪者提供

「今天我開張了!」每當伃均一踏入復健室,治療師就會很開心。

在復健之路上,有些人已經順利畢業、返回原本生活的崗位,有些人則是堅持著不復健,用自己的方式恢復,也能夠成果斐然,伃均則說自己其實算是較乖的學生,堅持在重建與復健之中,乖乖地回去報到。在新北陽光重建中心認識的夥伴,更替了幾輪,當初進陽光時她是18號,現在都已經排到200多號。

「所以我就變VIP了。」

有一天,復健師過來進行當日的復健,從跪坐開始,做著做著,要伃均把背挺直、縮肚子,媽媽在旁邊看到,好奇地問:「這招是要復健哪裡的?」

「沒有啦,是單純幫她減肥。」

此後,訓練核心肌群的姿勢,成了伃均復健的菜單,到最後甚至連棒式都上場。

「沒想到我胖到連老師都看不下去了!」伃均直呼,「看來老師是堅定了要幫我減肥的決心。」

在夏天來臨前,要面對的敵人還有專心養傷養出來的肚子,每一次復健,都會做上五回的核心訓練,做到臉漲紅暴青筋汗水直落,也不輕易投降。受傷前,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伃均對棒式並不陌生,但在受傷之後,喚回核心肌群,也是眼下的魔鬼訓練之一。

在重建中心認識的治療師,長期相處下來,時常分享課程之外的生活漫談,不只是幫助傷友們的身體復健,也總是在復健課程中交心,成為像朋友一樣的存在。在重建中心裡,重建的不只是傷友的身體機能,也有因為受傷而封閉的內心。

「其實很多人現在都很厲害,像雁婷,現在都可以做手工了。」伃均談起復健的夥伴,「苑玲也很厲害,沒有常來復健,但卻很靈活。」

幾個月來,伃均的生活範圍就是在家、重建中心、醫院之中來往,常常會想著要幫家裡省錢的她,連住院時需要髮帶、媽媽要下樓買時也說不用,家裡頭就有的東西,從家裡帶就好,因此常常也會想著搭捷運到醫院或重建中心,但有時遇上滿班的捷運或天候不佳,考量到身體的狀況,就只能以計程車代步,常常來回一趟醫院或重建中心,就要花上一千塊的車錢。

「司機大哥加我line耶。」回診完,伃均坐在咖啡店裡,低頭滑著手機,是今天從家裡搭車到醫院的司機大哥,跟她說可以加她line,因為他也住在伃均家附近,之後這樣叫車比較方便。

皇冠大車隊現在有叫車單趟補助200元的服務,只要是八仙傷友從重建中心或醫院往返,就可以使用,而且若有輪椅的需求,還有無障礙車可以搭乘,著實減少了一些生活上的不便。

「這樣很不錯啊,坐計程車也可以做愛心。」媽媽表示著對於這項服務的肯定。在長久的復健過程中,社會的善意是莫大的鼓勵以及幫助。

鄭伃均(十八)醫生的好,我感受到了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江佩津

伃均化裝照。 圖/伃均提供
伃均化裝照。 圖/伃均提供

到了每個月一度的回診,連續兩天都必須到醫院報到。一天是到整形外科讓醫生檢查傷口復原的程度、換藥,另一天則看上個月雷射除疤的效果如何。這個月才踏出整形外科的門診,伃均跟媽媽就在電話中向家人報告:下個禮拜要住院切疤。

這樣輕鬆自在地提及再度入院這事,是在經歷過了前兩次、尤其是第一次選擇重建的掙扎後,才有的餘裕。也因為執刀手術的楊永健醫師,讓她們感到放心,真切感受到「變好」的可能。原本手指關節無法順利活動,在長期的復健中仍未有太大進步;經過了重建手術,現在伃均又能夠拾起畫筆,妝點自己的面容,找回自信的自己。

這天下午,門診裡有好幾位都是八仙事件的傷友,同樣都是來看楊醫師。

媽媽說:「楊醫師真的很有耐心,總是慢慢講、慢慢講,覺得這種醫生真的很不錯。」

伃均也說:「他會聽你講什麼,想辦法幫你解決。」當伃均提到傷疤的部份依舊很癢,楊醫師就會看著她發呆,思考著要怎麼幫。「楊醫生還會說:『吃這麼多藥很傷身體耶。』說是植皮就一勞永逸,還會問:『為什麼要吃那麼多藥?』想吃藥他還不讓我吃。」當伃均說吃這個藥也癢、吃那個藥也會癢,楊醫師就會問:「那妳到底要吃什麼藥?」當他問伃均哪裡癢,伃均說都很癢,他就嘆了口氣,搖搖頭又去開藥,說:「想給妳減藥都不行。」

這樣性情耿直的楊醫師,成了伃均一家的浮木,先前當她們在考慮要用雷射除疤時,楊醫師也會替她們想怎麼樣才能減緩她們的開銷,儘管楊醫師時常有許多手術要開,但在巡房時,仍是會掌握手上病人的狀態。

「楊醫師觀察很細微,在住院的時候就會注意狀況,看手術後貧血狀況有沒有比較好,因為我每次手術都會失血很多。」

在她們看診時,楊醫師還會替伃均感到焦急,希望能早一點讓伃均身上的傷口減少、不用再一直換藥,能夠早日返回學校繼續念書。「畢竟還這麼年輕。」楊醫師總是會這樣說。

但在傷友之中,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喜歡楊醫師,因為楊醫師主張開刀,許多傷友因為怕痛、不想再受切割皮肉的苦,而選擇其他醫院治療方法比較溫和,主張復健的醫師。

「現在有很多選擇。」媽媽說。

在事件發生當時,卻是沒太多選擇。為了保命,收治病患的醫院都在拼零死亡率,這個時候,只要能夠活下來就是萬幸。而在保命、順利出院後,回過神來的家屬就多了許多方案。雷射醫美是一條、重建手術是一條、復健是一條,有時仍須多方搭配,而無論哪一個方案都是一筆開銷,經濟上與精神上皆是。在資訊的潮流裡,傷者家屬的群組之中時常有人提供各種訊息,就連醫院裡也會有些嘗試,對於自己像是實驗品一樣的存在,伃均十分坦然,「想說都這麼糟了,不會再更糟了。」

更重要的是,楊醫生的好,伃均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