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消失的萬物重生 液態氮保存及標本製作
當第六次大滅絕已成事實,搶救物種就是義務,那該如何讓消失的萬物重生?想像,科幻片中常見的冷凍人在未來甦醒場景,對植物來說,已是可行:將植物種子或組織,存於零下一九六度的液態氮中,就留下了未來重生的希望。
在南台灣,屏東高樹鄉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十名東海、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學生,正在教授楊宗愈的指導下,將植物的各部分剪下、裝入小試管瓶,放入以十乘十的盤架中,在鐵製容器中堆疊十層,這一串一千個植物組織,承載著植物的DNA密碼,立即送進裝滿液態氮的白色大型鐵桶中。
當蒐藏經理郭睿軒打開液態氮桶蓋,白色煙霧猛然竄出,將一切遮蔽,實驗室像是有了「仙氣」──生命組織將在這桶中凍結,也保留了各式植物基因,其中可能尚有人類尚未理解的謎團,也可能是未來新藥發明的線索。
科博館研究員楊宗愈說,這是科博館、清大及保種中心合作向科技部申請的「冷凍保種計畫」,要以三年時間完成三萬種植物的液態氮保存計畫,每個物種至少八份組織樣本,完成後將是世界最具規模的分子蒐藏庫;相對應的乾燥引證標本則存放於科博館的植物蒐藏庫中以供查詢。
十位學生將以寒暑假時間,協助植物標本採集工作。楊宗愈解釋,手上剪下來的植物段,將有三個去處:一是花莖葉各部分,分別裝入試管瓶,等著冷凍保存;另外部分則以家用茶包袋裝起植物組織,放入置有矽膠的乾燥盒中,能作為DNA研究材料;最後就是將原株植物壓製成標本,將存於科博館,都開放供研究,標本可以提供分類學、形態學、生態學、環境學等進行研究。
除了液態氮之外,後二者保存的工具幾乎家中廚房就能找到:茶包袋、樂扣盒;壓標本的工具就是「報紙!」楊宗愈示範如何用報紙夾住植株,吸水,或揉成紙團固定標本空隙。「報紙對我們做標本的人,多重要啊。」未來報紙萬一不發行了呢?「那我麻煩大了!」
保種中心執行長、清大教授李家維指出,除了保種中心的活體植物蒐藏異地保存之外,以標本進行矽膠乾燥材料DNA研究,由於方法簡單,存儲所需空間不大,是目前最多學者使用的方法,但缺點是僅能保存片段物種的DNA訊息;液態氮超低溫保存技術,能較完整保存DNA;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已常利用液態氮來長期保存細胞,但應用於物種保育的案例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