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把關安全 終結奪命工地
台中兩起重大工安事故奪走十四條人命,揭開台灣工地失序的冰山一角,層層轉包、工地安全管理等問題屢見不鮮,當悲劇一再重演,底層勞工的生命淪為統計數字,隨著新聞熱度消褪而被遺忘。還要多少條人命的教訓,工地安全才會被重視?
台灣的工地有多危險,從數字可窺端倪。二○二三年營造業重大災害死亡人數一五一人,占所有職業類別五成,換算成每千人死亡率為○點一七七,是全體職業平均值六點五倍;比較先進國家,新加坡營造業是○點○三四、日本○點○六八、美國○點○九六,僅南韓○點二一六高於台灣。
光是防範勞工在工地墜落這一項,勞動部訂去年為「營造墜落打擊年」,結果營造工地仍有八十三人墜落死亡,其中七十一人未接受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勞動部卻毫無查核機制,遭立委批評只是喊喊口號,遑論不同包商更複雜施工界面的安全管理。
政府在勞檢與工地安全做出不少努力,但最根本的制度問題沒解決,以結果而論,安全的工地環境改善甚微。尤其在層層轉包制度下,犧牲的多是最底層包商的工人;這些人靠勞力、技術謀生,事故發生後非死即傷,家屬爭取賠償未必如意,更何況天人永隔的悲慟。
問題是營造業缺工加劇,今年首季營造業勞動力缺工數超過五點三萬人,有經驗、成熟的工地主任更不容易找,對應全聯倉儲、新光三越這兩起工安事故,更凸顯缺工導致營建職災居高不下的嚴峻。
勞動部修法、立法速度必須加快,緊扣業主及包商的責任,配套更多資源為工地安全把關,才能收斂工地失序亂象,終結「今日公祭、明日忘記」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