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隱形農業大軍 外展農工面面觀
未來外展移工制度上路,農會幹部憂心,派遣農工的實質管理單位,恐會變成是仲介。 記者鐘聖雄/攝影

未來外展移工制度上路,農會幹部憂心,派遣農工的實質管理單位,恐會變成是仲介。 記者鐘聖雄/攝影

移工開小窗 能撐起農業保護傘?

農委會與勞動部歷經多年評估後,總算在今年初開始研擬開放農業移工。在歷經超過半年的繁複審查後,合法農業外勞從「最快八月」喊到「最晚十月」來台,農民卻眼看今年即將結束,仍望穿秋水等不到合法人力。

目前勞動部已將核定農業外勞人數報與勞力輸出國討論。據了解,菲律賓、泰國都已談妥,但印尼不滿台灣政府對移工保障不足,目前雙方談判卡關。至於在台移工人數次多的越南,則遲至本月廿三日才開始談判。

兩大類農業移工 已核准612人

農委會人力發展辦公室執行秘書蔡佩君說,目前已審核通過兩大類農業移工申請,分別是季節性缺工核可四十七件共四百六十三人,以及酪農業核可共一百四十九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農會;這些移工受勞基法保障,每次來台三年,可展延四次,最多可連續在台工作十二年。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農民殷殷企盼的「合法農業移工」,與現在台灣的產業移工、家庭看護工制度不同,並非由需求者直聘。農委會稱農業移工為「外展農務服務」,不是長期駐在某農家,移工實質雇主是農會、合作社或「農業NGO(非政府組織)」,農民只需在有人力需求時才付費申請派工協助,平常不需肩負管理、照顧責任。換言之,這其實就是「派遣」版本的移工制度。

失聯移工與外配 改變農村生態

在南部從事葉菜類種植、產銷一條龍工作的蘇女士(化名)家族農場,最多曾同時聘用近六十名非法移工,不只要照顧他們住宿、吃住、醫療開銷,同時間還得協助他們躲藏。據她觀察,中南部農村早和東南亞籍配偶、失聯移工形成密不可分關係,他們不僅提供穩定、高品質的勞動力,有些手腕高明的外籍配偶甚至直接向農民承租土地,自己當起牛頭調度失聯移工種田,台灣農村的「變形」程度,早就不只是「使用非法移工」這麼單純的事。

蘇女士強調,很多人以為農民雇用非法移工是貪圖廉價勞力,但她認為更重要的是勞工能幹與否,因為「不好用,再便宜都是浪費。」對她而言,農委會現行政策走向無疑教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政府總算為農業移工開了一扇合法的窗,憂的則是派遣移工制度不符合部分農場長期聘用需求,且屆時移工受勞基法工時規範,彈性運用限制仍多。

青農:農業規模小 鳥事就出現

素有「鳳梨王子」稱號的嘉義青農楊宇帆則質疑:「有合法外勞大家就會去用嗎?那真的幹話,場面話誰不會講?重點是好不好用,多少錢?」他認為,派遣農業移工可能對某些農民有幫助,但農委會現階段對缺工的替代協助方案,就是找大學生、青農一起「下鄉」,讓大量不具備專業,效率不足的人進入農業,對農家的幫助真的有限。

楊宇帆舉例:「今天你叫鳳梨工人去採柚子,他不是沒辦法做,但他效率就是不好,因為他身體的肌群就是已經適合鳳梨了,採柚子用到的身體部位就不一樣…所以術業還是要有專攻。」他認為,目前有針對特定作物的技術團隊,能一路從屏東種到南投,然後再從屏東一路採收,解決缺工也滿足彈性,農委會與其做派遣移工,不如參考專業農業團模式。

他認為,缺工背後代表台灣農業轉型失敗,一直停留在傳統小農模式,才導致農業無法現代化、規模化、機械化耕作。

他建議農委會扶植好的農企業,由他們去當小農保護傘,才是比較良善的方向。「缺工只是假議題」,楊宇帆說,「有時候我發現很多問題會產生,都是因為產業沒辦法規模化。雖然規模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規模經濟不夠大,鳥事就是會跑出來。」

農委會:移工只是過渡手段

蔡佩君表示,「外勞不是萬靈丹」,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農委會除試辦引進農業移工外,也分別透過薪資補貼、青農培訓等方式,補足超過兩千五百人次農業人力;但要治標治本,還是得推動機械化、自動化轉型,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因為「人是永遠補不足」的,農業移工只是支撐轉型的過渡手段。

至於部分農家對外展制度的質疑,蔡佩君則舉日本農業外展制度為例,強調他們也用類似方式引進替代勞力,所以「外展是一個趨勢」,也比較能因應季節缺工需求。她表示,未來農業移工正式入台,政府會加嚴查緝非法,「讓他沒機會,農場主才會轉向合法。」

曾任彰化縣農業局長的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明憲則提醒,政府在有更多輔導、配套措施前,大動作抓捕非法農業移工,可能製造更多問題。他表示:「把人都抓光,農村也會崩潰。或許你說站在政府角度,怎麼可以放任?但市場就是存在這個需求啊!」

看更多報導:隱形農業大軍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