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若再漲電價 通膨將面臨內外夾攻
核三廠二號機五月除役後,台灣就要進入非核家園,但也意味全國要面對更高的用電成本,面對物價已居高不下,一旦台電供電變貴,電價漲是否又助漲通膨情勢?學者表示,如果工業用電直直漲,恐將削弱廠商競爭力,但漲民生電價,對物價絕對是直接衝擊,加上綠色通膨、氣候異常等通膨變數,通膨噩夢對國人將形成巨大壓力。尤其美國關稅戰可能加劇通膨,若再加上漲電價,通膨將面臨內外夾攻局面。
力拚再生能源 恐會推升電價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核電除役後,發電仰賴天然氣的比重更高,另外也得靠更多再生能源,但風電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價格相對其他能源,價格更高,未來若全力發展再生能源,電價勢必要再上升,台電漲價可能性增加。
吳大任說,台電不可能無止境吸收成本,如果要漲電價,過去幾次都是漲工業用電,但廠商得面對國際高關稅,如果電價成本墊高,造成與其他國家如日本、南韓差距大,影響我國廠商競爭力,問題也很大。此外,隨著工業用電電價已與國際水準相差不多,未來恐怕只能漲民生電價。
針對台電漲價對物價影響,吳大任指出,工業電價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比較間接,因為廠商用電成本不見得百分之百轉嫁消費者,但如果漲民生用電,老百姓、小商家都會是主要對象,對CPI就是直接影響。
電力結構變動 建議動態調整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兼任教授邱達生也說,當發電成本變高,台電如果反映電價而漲價,對通膨壓力毫無疑問,因為廠商最後只好轉嫁給消費者,尤其如果連民生用電都漲,對CPI衝擊更直接。如果台電不漲價,就只能繼續虧損,最後變成公部門的赤字,留下的債務就是由後代子孫埋單,債留下一代。
邱達生說,美國祭關稅戰,原就會助長通膨,此時若因電力結構變動造成電價上揚,就是內外夾攻,甚至出口及內銷同時受影響,導致經濟成長受創。他說,雖政府希望再生能源能跟上電力供給,但再生能源進展有限,加上台灣未來發展AI用電量大增,政府考量經濟發展能否承受,恐不能拘泥除役想法,必須動態調整,或許不要一步到位,以免傷害供應鏈優勢。
氣候異常挑戰 大增廠商成本
吳大任表示,不只電價因素,這幾年通膨特別嚴重,主要原因是颱風侵襲,但氣候異常也會造成風災雨災,影響農作物生成;加上基本工資年年調高,雖有助經濟弱勢者多一點所得,廠商卻得面對人事成本增加,終究要反映售價。此外,明年起收取碳費的綠色通膨,種種因素都不利物價,若電價再堆疊上去,就是雪上加霜。
對於台電聲稱近年來竭力扮演「通膨消波塊」的角色,吳大任說,台電不應負擔壓抑物價責任,因為台電是一家公司,且獨占國內發電責任,如果一家公司一直虧損無法好好投資改善電網,最終會影響供電品質。況且目前立法院在野與執政立場差異大,未來要再補貼台電沒那麼容易,台電仍得漲價應付成本上漲。
但吳大任提醒,近期因美國祭出對等關稅,經濟衰退陰影導致需求減緩,國際油價也大跌,台灣電力八成靠火力發電,而天然氣主要靠原油,油價大跌採購成本下降,台灣核能退場剛好是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電力結構改變的衝擊減輕很多,台電虧損壓力變小,或許十月電價也不需調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