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種樹也要護樹 別讓青山變禿丘
聯合報願景工程為你我的未來種一棵樹,對當前的國土綠覆率做了省思。
多年前讀過清初旅遊作家郁永河的「裨海遊記」,他筆下的大肚山是林木青蔥、溪水潺潺,陸上奔馳的是成群野鹿,溪中有魚蝦。不意三百餘年後,如今的大肚山,溪澗乾涸,青山也變成一座座光禿丘陵,讓人感慨萬千。
小時候住在大肚山山村,看過日據時代留下的造林成果,也看過民國六十年之前政府人工造林的情形。我家距筏子溪約一小時腳程,溪畔是泉水區和水源充沛可耕地,往山坡方向是旱田地區,野溪兩邊是一排密集竹林,和一畦畦以相思樹為主的人工林,沿著台糖小火車軌道綿延好幾十公里,這一望無際的相思樹林是日據時代留下的成果。
民國六十年之前,大肚山上每年春天都可以看到一批手拿短鋤、身背袋子的工人,在野溪兩畔和貧瘠荒蕪空地挖洞撒相思樹籽,隔年工人對未發芽樹洞再補樹籽,周而復始使大肚山成為西部山區相思樹最密集山地,大肚山的紅土因而有層層樹林保護。當時筏子溪有些河段深不見底,如今溪床早淤積了,上游在旱季還會斷流。
今天看不到政府昔日計畫造林的魄力,盡是配合植樹節的種樹活動,種完樹就交給老天爺照顧,能有什麼成果呢?難怪大肚山光禿荒涼,颱風雨季又是滾滾洪流。
與其種樹無力,不如把成林的樹木保護好,尤其是森林、老樹,守護住它們就守護住一片土地的水土及賴以棲身的生物。植樹重要,但樹木保護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