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動物權利 拍鳥誘誘班
與失望和落空為伍,梁皆得的成功,伴隨著三十餘年等待。圖/梁皆得提供

與失望和落空為伍,梁皆得的成功,伴隨著三十餘年等待。圖/梁皆得提供

生態攝影這回事 總伴隨等待與失望

《拍鳥誘誘班》數位專題報導連結

二十年前的六月某日,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意外在馬祖峭壁旁紀錄下「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真面目。在這天之前,人類已有一世紀未目睹牠的蹤影,甚至有部份學者認定牠已滅絕。問梁皆得如何拍到?答案僅兩字「耐心」。

掌握耐心,幸運才隨之而降,神話只佔了梁皆得往返無人島拍攝燕鷗群,整整兩年時光的其中一瞬。他的代表作《老鷹想飛》拍了二十三年,最後再濃縮成七十五分鐘片長,更是攝影家耐心與決心的展現。

梁皆得先是中研院動物研究所的助理,後才成為攝影師。他認為,「錯誤的多是觀念,不是方法。」在學術領域中,播放鳥鳴聲、捕捉野鳥並非罕事;但和誘拍的差別在於,學者會謹守專業規範,以不過度干涉自然為最大前提。

梁皆得指出,現今常見少數「不肖拍鳥人」帶著機器沿路播放鳥鳴聲,讓野鳥誤以為有敵人闖進勢力範圍,或有異性正在求偶,藉此誘導鳥類靠近鏡頭,結果「方便人類拍照,卻害鳥兒陷入恐慌。」破壞牠們的生活習慣。

黑嘴端鳳頭燕鷗全球僅剩百餘隻,牠總混在一大群燕鷗群中,最容易被觀測的特徵僅有嘴尖黑底。圖/梁皆得提供
黑嘴端鳳頭燕鷗全球僅剩百餘隻,牠總混在一大群燕鷗群中,最容易被觀測的特徵僅有嘴尖黑底。圖/梁皆得提供

「任何行為,都要有倫理把關。」梁皆得強調,研究者會嚴格限制播放鳥音的次數和音量,目的是為了吸引野鳥用叫聲回覆,進一步確認在該區域居住的鳥種;若必須捕捉野鳥,更會在紀錄特徵及編號後立刻釋放。

也曾有在基隆海岸追黑鳶的攝影師問梁皆得,攝影師長期餵食飼料吸引鷹群,有助於物種繁殖,為何要被保育人士苛責?

此說法看在梁皆得眼裡,就缺了實證。根據基隆野鳥學會創會理事長沈振中調查,當地黑鳶雖有增長趨勢,卻很難認定「人為餵食和自然繁衍」之間的因果關係,可能只是攝影師撒餌時,野鳥會一窩蜂衝上來,才衍生出「餵食有助繁衍」的印象。

梁皆得強調,攝影及保育是不同領域的專業,攝影師在拿起相機前,應先尊重自然,學習正確的保育知識。

「開始生態攝影很間單,上手卻非常困難,不能求快就便宜行事。」梁皆得說,用長鏡頭拍鳥類特寫只是入門,仔細捕捉物種的生活細節,搭配構圖與光影,呈現大自然的豐富面貌,才是優秀攝影作品。

拍攝《老鷹想飛》的日子裡,梁皆得曾為了一顆黑鳶逗弄枝頭的畫面,花上三年時間尋找既有美感、又有趣味的瞬間。圖/梁皆得提供
拍攝《老鷹想飛》的日子裡,梁皆得曾為了一顆黑鳶逗弄枝頭的畫面,花上三年時間尋找既有美感、又有趣味的瞬間。圖/梁皆得提供

《拍鳥誘誘班》數位專題報導

《拍鳥誘誘班》文字專題報導

一、拍鳥誘誘班 解開保育和攝影之間剪不斷的結

二、放下攝影執念 他從自然中得到更多

三、生態攝影這回事 總伴隨等待與失望(本文)

四、只要有心 攝影師也能成為生態尖兵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