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範圍頻重疊 絕育犬野放仍威脅野生動物
遊蕩犬長期威脅野生動物生存,有團體主張遊蕩犬能與原生動物和平共存。但台大森林系研究生何欣澄最新研究揭露,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活動範圍重疊,只是無處可躲的「共域」,而非自然「共存」。
何欣澄近日在國際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發表「遊蕩犬對台灣原生食肉動物時空生態棲位之影響」研究,是國內首份針對遊蕩犬進行大尺度研究。
何欣澄指出,食蟹獴、鼬獾會為了避開遊蕩犬而改變棲息地,物種活躍度和豐富度均受影響,也就是遊蕩犬愈多,食蟹獴、鼬獾的數量就愈少。何欣澄的指導教授、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顏士清表示,在小尺度、特定區域中,白鼻心與麝香貓等物種同樣面臨犬隻帶來的威脅。
顏士清曾於北部的陽明山與南部的壽山進行深入調查,結果顯示,當地犬隻活動頻率愈高,穿山甲、山羌、麝香貓、鼬獾、白鼻心等野生動物的豐富度便愈低,反映出遊蕩犬對生態多樣性造成的衝擊。
我國遊蕩犬主要管理方針TNVR,即誘捕、絕育、施打疫苗、放回原地。但顏士清指出,絕育後野放,遊蕩犬仍持續攻擊野生動物或人類。
顏士清說,壽山雌犬絕育率已逾八成,幼犬出生率極低,顯示生育控制有成效。但調查顯示,二○一八至二○二二年間,當地山羌族群驟減超過九成,目前僅存數十隻。顯示TNVR能控制繁殖,卻無法立即減緩對野生動物威脅,野放,應當排在處置選項的最後並儘量避免。
何欣澄則從「環境承載力」觀點指出,若結紮後的遊蕩犬繼續被餵食,反會吸引更多犬隻移入,實質上是提高當地環境承載力。但這些新移入的犬隻往往未經絕育,就成為TNVR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