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到府 二樓不再是偏鄉
老屋困老,造就了許多不得不的「背老孝子」。但是,愈來愈多的老人家戶形態是「老顧老」或者獨居長者。若無法走出囚室,讓服務與醫療進到屋內,是立即可行且必要的作法。
「把診間搬進民眾家裡。」「台灣二樓以上沒有電梯的房子,都算是偏鄉。」這些是台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的名言。他說,行動不便的輕中度失能者,最需要的不是醫療處置,而是居家服務,尤其是隱身在社區裡的獨居老人和弱勢族群。
除了北市聯醫的努力,都蘭診所是台北市第一個居家醫療的專門診所,創辦人張凱評醫師表示,診所不設診間,目前收案服務四、五十名個案。
張凱評說,「國內人老屋老的困境愈來愈嚴重」,如何在自家、社區安老,這是政府及大眾須面對的嚴肅課題。須研發更人性化的行動輔具,長照服務結合在宅醫療,讓出不了門個案也有夠好的生活品質。
舉例來說,八十多歲陳姓奶奶住在台北市辛亥隧道附近山坡的公寓一樓,但距離捷運及公車站牌還有一大段路,因身體虛弱,腿部無力,也成為「出不了門」失能個案。在照顧管理專員協助下,結合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專業意見,陳奶奶最近已可透過助行器,從山坡緩緩往下走。
黃勝堅說,以前他從未想過有人會因樓梯困在家中十五年,且還僅僅是二樓。住在台北市大同區的阿正因癱瘓困在無電梯的國宅二樓家中,無法離開十坪大的房子,每天只能靠輪椅在家中繞來繞去。想出門嗎?阿正回說:「想啊,每天都想。」
要讓阿正下樓,四名大漢抬著輪椅,但樓梯間太矮加上階梯間距落差大,才下了幾個台階就放棄,最後只能背阿正下樓。當大門打開,陽光灑在阿正臉上,對門的麵攤阿姨不敢置信地看著他說:「哎唷,汝阿正唷!」距上次見面,已十多年。
「介入生活,守護生命」,將醫師帶進社區,黃勝堅說,醫師走進案家,不只看病,更要觀察病人家中環境、家人關係等。「長久以來醫師依附在醫院中,沒有走出白色巨塔是看不見病人真正的需要。」心理、生活上需求是在診間看不見的,例如只是幾個階梯,卻奪去阿正生活品質十數年。但以長照2.0服務方式來看,這群被老屋困住的長輩,很難被挖掘出來。
全國多數醫療所對在宅醫療仍存觀望,推動量明顯不足,需要更多基層醫師和醫療單位投入。黃勝堅說,推動居家醫療,須改變醫師心態,例如當患者一年沒回診、只請親友拿藥,醫師會說:「請爸爸有空來看我一下。」但隨著高齡化加速,醫師的叮嚀該改成:「有空我去看你爸爸一下。」另一方面是要讓里長、里幹事相信聯醫的決心,才會樂於轉介個案。
▌數位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