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白色巨塔 北市聯醫推動居家醫療
樓梯,本該是通往不同幸福家戶、鄰居間相互關懷的道路,但樓梯,對失能者或長輩而言,卻是一條不敢直視的惡夢,不再溫馨、不再是通往充滿歡笑聲的日常,而是徹底因為虛弱的身體,必須得在人生中,強制拔除的一條道路。
2002年,年僅38歲的阿正,因事故頭部外傷受創,接續而來的中風,造成他左側身體偏癱,他和哥哥同住在台北市大同區一處老舊2樓國宅,從醫院返家後,就沒辦法再離開10坪大的房子。每天阿正只能靠輪椅在家中繞來繞去。對於社會的認識,除了電視節目以外,就是從二樓望下去的風景。
就這樣,他被困了15年。
台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說,在居家醫療服務開始之前,他從未想過有人會因為「樓梯困在家中15年」,而且還僅僅是二樓,就已成囚籠。2017年,他陪著市長柯文哲來到阿正家中,北市聯醫的居家醫療已介入多年,團隊認為應讓阿正復健水平達標後,再協助他外出,當天柯市長問了他「你都沒想出去嗎」,阿正回說「想啊,每天都想」。
大家為了圓他一個「你我都不可能設為夢想的夢」,當下嘗試了各種方法,4個人一前一後抬著輪椅,想著可以帶他下樓,卻因為樓梯間太矮加上階梯間距落差大,才下幾個台階就放棄,最後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揹他下樓。
按下樓下大門的開門鈕,大門外的陽光直接灑在阿正臉上,正對大門的麵攤阿姨看著他說:「哎唷!你是阿正唷!」已兩年未見。黃勝堅說,短短的一段階梯,阿正走了15年。
里長、鄰居不說 醫療端永遠不曉得這群人被困住
如果沒有到家裡看,根本無法想像,幾階樓梯竟囚禁人生,況且不僅就醫困難,連生活品質也一併失去。黃勝堅說,以目前「長照2.0」的服務方式來看,這群被老屋困住的長輩們,根本無法被挖掘。
黃勝堅說,這幾年看著這群人,好像是時光縮影,房子沒變、道路沒變,唯獨變的就是「人老了」,房子不適住了,卻已來不及脫離。
五層公寓下不來 一樓平房卻得爬山
都會區「老宅老人」的問題比偏鄉嚴重,黃勝堅說,偏鄉主要是與醫院間的距離遙遠,但居住環境比都會區都大,台北市人口稠密,居住空間比其他縣市差。至於北市的居住型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一種是依山邊而建的老房。
像在迪化街,幾乎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從前建築設計沒有法定標準,於是階梯高度、寬度不一,黃勝堅還說,自己身材比較魁武,某次去大同區一處探訪病人,樓梯窄到自己得「側身才上得去」,有些則是樓梯間太矮,他必須要彎腰避免撞到頭。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型態,則是依山而建的一樓平房,回家得爬很長很長一條樓梯或脅迫。距離台北101相當近的六張犁,周邊全是這類建築,對當地長者而言,他們同樣不便出門就醫。
但居家醫療資源始終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全國多數醫療所對在宅醫療仍存觀望,推動量明顯不足,需要更多基層醫師和醫療單位投入。
黃勝堅解析,推動居家醫療,必須改變醫師心態,例如當患者一年沒回診、只請親友拿藥,醫師會說:「請爸爸有空來看我一下。」但隨著高齡化加速,醫師的叮嚀該改成:「有空我去看你爸爸一下。」另一方面是要與鄰里有好溝通,要讓里長、里幹事相信聯醫的決心,才會樂於轉介個案。
▌延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