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機智防疫 不讓人性下墜
疫情期間,每個人生存危機感暴增;憂國憂民的憂國憂民,憤恨不平的憤恨不平。這些都是情緒;也是人性的正常發揮。看穿了,笑一笑;暫時也就沒事。
但疫情生活很可能會成為日後生存與生活的常態(至少我不認為一年半載間人類可以脫離Covid-19的影響),那麼,試著讓自己跟你關愛的人們學習過著機智的抗疫生活,別讓自己的人性(還有健康,以及身形)無量下墜,那就有其必要。
機智抗疫四原則
1. 用心。
疫情期間,很容易感到挫折的放大效應與被剝奪感發酵。
你可以列出每天必須要做的事,一項項完成,強化自己的滿足感:我有個習慣。用本小冊子(我特別喜歡無印良品印妥方方整整的一本To-Do小冊),在起床後工作前,花點時間寫下今天除了工作外,必須完成的事。試著一項項完成,一項項劃掉;非常愉快。
我自己的每日事項,在疫情期間,通常包括下列這些:
a. 練習瑜伽(或重訓/HIIT一小時);或者戴好口罩散步三到五公里。跟孩子們一起邊走邊聊,更加開心。
b. 讀一章書。
c. 吃一餐素(或者你真心覺得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
d. 完成side project的每日進度(我的side project目前是翻譯一本書;這兩天翻完大概就會變成寫作)。
e. 為家人做一件昨天沒做過的事。(可以是做頓飯,可以是為他們買點東西,可以是某種小驚喜。都好。)
f. 為陌生人做一件昨天沒做過的事。(可以是匿名捐款;可以是走進一家沒人的小店點杯咖啡買個便當帶走;可以是默默送個口罩給坐在路旁的不認識朋友。都好。)
g. 聯繫一位朋友;問候他/她好。可以的話,講上幾分鐘的電話。
h. 學一項小小的新東西。(可以是有關疫苗的知識,或一個日文詞彙,或孩子同學的名字與喜好。)
I. 靜靜地喝杯咖啡(或者茶,或者酒)。試著瞭解它的故事。
j. 新聞跟臉書是當代普遍而嚴重的壓力源。請把看新聞上臉書的時間,拿來主動選擇看一集影集或一部電影。
每天睡前,看看今天完成幾項;隔天起床,慢慢規劃今天的內容。你會發現:不管多小多慢,你有在進步。
哪怕一天只完成一項;劃了線的那道,就是你的見證。
知道正念的人,以上十項搭配使用。不知道的人,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提醒自己:(一)慢下來;(二)問自己做這些事的理由是什麼。
用心有益;可以平靜。
2. 用腦。
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有可能掌握理解事物的原則。
面對一個自己還沒搞懂或者脈絡不明的事或現象,問自己幾個問題:
a. 這件事可以從哪些角度理解與辯證?b. 每個角度的論述有沒有證據支持?(證據,必須是包含了脈絡的事實,或者是本於事實的脈絡)
c. 每個角度的論述,背後的獲利者是誰?(獲利,不代表邪惡;獲利者,也不必然是個人)
沒有人沒有立場(說自己沒有立場的,其實只是怕麻煩或為了利益不說;這也是一種立場);但沈默是金,沒有人有為了自己立場出櫃的義務。
只是,對那些不斷夸夸其談的人,要不斷去思索:她/他「為什麼」「這樣」說?對那些始終保持緘默的人,要去理解:沈默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那些哭啊喊啊求東罵西彷彿末世已臨凜冬將至的長輩與朋友,也不妨試試看;試著了解肺炎與疫苗作用的機轉,試著了解各國的狀況,試著了解「真確」(factfulness)的現實。
用腦很好;可以防老。
3. 可以擁抱情緒,不要懷抱惡意。
你可能對某種局勢很失望,你或許對某些政權很感戴。因此,你怒氣沖沖,滿腔憤慨,試著說服其他人同意你的觀點,加入你救世的行列。
監督政權,天經地義;但是靠的是法律,邏輯,以及證據。不是恨意。更何況,局勢只是一時,政權不會永久。就好像人性不能只靠情緒運作,是一樣的道理。
當你覺察自己的情緒時,可以為文抒發,聊遣悲懷;可以歡欣鼓舞,興高采烈。但是請不要懷抱惡意。更不要假藉傳播正向訊息的機會,憑藉一股恨意在文章或言論中扭曲事實,無中生有,甚至挑唆仇恨。
不要為惡,是做一個公民的基本原則。你的影響力越高,為惡的影響範圍與傷害越大。脆弱難免,犯錯難免;但是,不要選擇為惡。
4. 試著去理解(並接受)
有人就是不想用心,也拒絕用腦。遠離這種人;遇到了,認清了,點頭稱是,然後保持距離。這對你的身心健康,絕對有益。
疫情,是看清自己以及別人的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