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保險擴大 納入小資族
我國微型保險投保率偏低,專家指出,不妨將傳統微型保險的窮人保單概念擴大成為國民保單,納入新貧22K或25K的小資青年,除了提供年輕新貧世代基本保險保障,還可穩定整體微型保險損失率,有助提高保險公司承辦意願。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2007年接受金管會委託,進行我國首份官方委託的微型保險可行性研究報告,目前並與師大社工所教授王永慈進行國科會的研究案,探究金字塔底層的微型保險,為我國保險領域的微保專家。
彭金隆說,人身保險的起源,屬於經濟弱勢者的相互救濟機制,目的在解決窮人的生老病死問題。隨著業務擴大、保險逐漸商業化的結果,卻轉變成為以中產階級與有錢人為主要目標,在追求利潤導向下,慢慢脫離原本保障窮人的本質。
近年來因為印度、南亞、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的經濟起飛,讓微型金融開始受到重視,先進國家的保險公司與非營利組織,開始注意到這金字塔底層的大商機。
另也有人主張,享有金融服務是基本人權,讓這塊被忽略的市場逐漸受到關注。
台灣的貧窮人口占比雖然不像印度、孟加拉那麼多,但發展微型保險時,仍可因地制宜,發展出我國獨特的微型保險制度。
例如,可放寬被保險人的投保資格、降低通路限制等,為這項政策注入新意。
具體做法之一,短期之內,可將單身年所得25萬元以下才可投保微型保險的門檻放寬;至於長期,最好是逐步放寬,甚至全面開放至只要是國民都可以投保。
微型保險的單身年所得投保資格,如果從25萬元提高到35萬元,22K與25K的人都可以投保,一方面可解決年輕新貧世代無力建構基本保險保障的問題;另方面,對保險公司來講,相較社會底層窮人,他們屬於「旭日型」的暫貧階級,保險公司也會比較有意願經營。
旭日型暫貧階級意指,其低所得的情況可能只是暫時性的,不像窮人要翻身比較難,保險公司以微型保險提早卡位,這群人可能是未來的潛力客戶。
最重要的是,保險講究大數法則,投保的人口母數愈多,損失率越穩定。
文獻上也顯示,經濟弱勢者的健康與生活狀況相對較差、理賠的機率較高,如果能有一般人進來投保,損失率就可望降低,保險公司承辦微型保險的意願也會增加。
彭金隆說,最理想的狀況是,不論有錢沒錢的人,都可以購買微型保單,但為避免保險公司只專注一般人而忽略經濟弱勢,政策上可以給予誘因,針對承作經濟弱勢績效佳的保險公司,金管會可以祭出獎勵機制,如給予投資與業務的放寬。
如果將微型保險的基礎擴大,微型保單的價格將有機會壓低,損失率也會趨向穩定,整體社會將會更有能力,擴展對經濟弱勢民眾的保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