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基因篩檢存疑慮

全基因檢測 健康的他「自己嚇自己」

一名熱愛健康檢查的企業主年初花了五萬元全基因篩檢,以為透過醫療科技可掌握健康風險,但拿到厚厚一疊報告後,卻驚嚇焦慮了好幾個月,因為海量的訊息艱澀難懂,無法判斷罹病風險高低,等於花了錢,自己嚇自己。

對於癌症及罕見疾病等患者來說,基因檢測有其必要性,但一般健康人需要自費檢驗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吳俊穎表示,全基因檢測與一般健診項目截然不同,如果沒有鎖定目標,單靠檢驗報告,很難提供有效防治策略,「那就是詛咒」,不僅對檢驗者沒有任何好處,在未來人生中,還可能帶來沉重心理負擔。

「精準醫療中的基因檢測與全基因檢測,是不一樣的!」吳俊穎解釋,兩者主要差別在於檢測結果可否提供治療、預防策略。癌症病患可藉由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並尋求延長生命的可能性,這樣的基因檢測資訊就有重要參考價值。

健檢人員 未必能解讀基因報告

至於全基因檢測,很可能變成一場無端的夢魘,六十多歲企業主相當重視健康,兩三年就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在健檢診所強力推薦下,接受全基因檢測,收到檢測報告,診所醫師只說「一切還好」,未多加解釋,而他自認英文及醫療學理能力不錯,應有能力解讀數據。

不料,花了好幾個月,至網路搜尋每個基因突變的意義,最後無所適從,反而擔心起自己罹癌、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竟難以入眠,出現焦慮症狀,最終至馬偕醫院尋求協助。

馬偕紀念醫院精準醫學科主任蘇穎文指出,在了解該個案狀況後,深感同情,「當時他的焦慮程度遠遠超過一般病人,對於每個數字或專有名詞都充滿了疑惑與恐懼,每個陌生的專業名詞,都像一顆定時炸彈。」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過多、繁複的醫學資訊,可能帶來更多的焦慮與不安。

蘇穎文強調,基因檢測、預防醫學已成醫療趨勢,但全基因篩檢如果只是被視為一種「商品」,而許多健檢診所醫療人員仍無法妥善分析解釋基因報告書內容,健康者有無必要接受全基因檢測,值得討論。

基因遺傳諮詢師 台灣仍無認證

在美國取得遺傳諮詢師證照的高曼萱,目前在國內知名生技公司擔任基因遺傳諮詢師,她表示,大多數民眾對基因資訊代表的意義一知半解,這有賴於遺傳諮詢師提供正確衛教,但台灣迄今仍無完整的相關訓練及認證制度。

長庚醫院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教授、蘇穎文主任均持相同看法,在面對基因資訊的多樣化、複查性,以及檢驗科技的百花齊放,加上基因相關研究眾多,衛福部確實應該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因遺傳諮詢師認證、培訓制度,培育更多專業人才,以確保病人正確理解檢測結果,做出合適的健康管理決策。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