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青年尋路 二部曲:拚出頭路
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台灣企業很少提供完善的實習制度,想幫青年開一門「社會課」。 報系資料照

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台灣企業很少提供完善的實習制度,想幫青年開一門「社會課」。 報系資料照

不是只收菁英 微軟完善實習制度為社會培才

台灣企業常抱怨找不到可用人才,但又有幾個企業願意無私培養人才給社會?台灣微軟這麼做已十年,實習計畫主要推手、微軟社區公益事務資深經理張孝泓說,推動緣起,其實是來自一群焦慮的爸媽。

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回憶,十年前一次聚會上,幾位曾留學美國的主管討論到,自己小孩逐漸長大,才發現台灣企業鮮少提供完善實習制度,他們的孩子想多了解業界卻無處可學。他們因此開始思考:如何幫青年開一門「社會課」。

蔡恩全說,實習計畫推動過程困難重重,且一開始最大質疑來自公司內部:「我們為何要幫別人養小孩?甚至是幫競爭對手培養人才?」他這才發現,要推動「不藏私」的實習計畫,最大問題是「人」不是「錢」。

為爭取支持,蔡恩全嘗試說服同仁:「這不是多出來的工作,而是企業文化及社會責任的一環。」最終定調「微軟實習是幫台灣建立人才庫,而不是要找自己可用的人才」。

蔡恩全說,由各級主管擔任的提攜人,每年帶實習生探索職涯雖然很辛苦,但他們從這些年輕人身上也常發掘新的創意。「當價值觀彼此互相碰撞,就形成好的企業文化循環」。

台灣微軟「未來生涯體驗計畫」邁入第十年,每年招募上百位實習生,讓學生在行銷、產品推廣、研發、行政四大領域執行專案、「真槍實彈」探索潛能;而且徵選不限科系、不看成績單,標榜「不是只收菁英」。

此外,提攜人是以「師徒制」模式帶領實習生,至今已培育超過千位「微軟種子」。重要的是,微軟最後是把這些種子撒到各行各業,而不是留下來自己用。

廿九歲的林宜儒,六年前到微軟實習,現在他是寶利拾公司共同創辦人之一。他說,當年參與實習,本來只是想蒐集社團、比賽、實習經驗等「求職籌碼」,再靠這些經歷進入大型科技公司上班。但沒想到實習過程與其他夥伴共同鑽研程式碼,玩出興趣,反倒在心中埋下創業種子。

之後他曾創業、進 hTC做研發、創業,不斷嘗試自己能耐。在許多顛簸摸索後,他終於與創業夥伴創出代表作:人氣食譜網站「iCook愛料理」。他以過來人身分提醒:「趁年輕嘗試最好,走錯才有修正本錢!」

張孝泓說,微軟透過新生訓練、通識課程、專案執行等一整年完整實習程序,不只教實習生技術,也培養他們做事應有的「方法」和「態度」。歷屆實習生至今都還和提攜人維持很好的關係。提攜人對他們來說,既是職場導師,也是人生導師。分散在各產業的「畢業生們」也自發性組成「畢聯會」,保持密切聯繫、互通有無,形成龐大「人脈資料庫」。

相關文章

More